雖然幹這個活不需要高深的知識,甚至不需要任何基礎,但沒有足夠的控制核心,不管誰來了都是乾瞪眼沒辦法。
因此,奈米細胞的控制人員始終是北都極度稀缺的高階人才,能把這麼多人送上月球,已經是北都反覆擠壓資源的極限。
從船塢繼續向東,不過兩公里出頭的地方,還有個比船塢還大的原料坑,那裡就是埋亞特戰艦的地方。
原料坑直徑也就七八百米,但船塢的寬度只有一百多米,而這個坑基本是個圓形,看起來比船塢大得多。
原料坑一側,二十幾颱風車式挖掘機正在工作。
這是月研組專門為月球工程設計的重型挖掘機,它的主體是個粗壯高大的立柱,頂端裝有八個對稱結構的機械臂,機械臂的末端則是卡車大小的重型挖鬥。
工作狀態的風車式挖掘機,就像遊樂場裡的大轉盤,八條機械臂圍繞立柱,像風車一樣轉個不停,八個挖鬥你升起來我降下,輪番鏟在作業面上,抬高之後轉到立柱的另一邊,挖鬥一翻傾倒於坑外。
巨大的挖鬥上下翻飛迴圈往復,大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步步深入。
原料坑另一側,埋藏二百多萬年的亞特戰艦早已重見天日,數十個奈米操作員每人負責一片區域,正用奈米細胞分割艦表裝甲,每割下一塊,等在附近的吊裝裝置就會立刻湊上去,把拆下來的金屬塊取走。
幾臺重型卡車排成一行,裝滿一輛開走一輛,它們在原料坑和船塢之間賓士往來,將亞特戰艦上拆下來的原料送進船塢。
船塢底部,拿到金屬塊的奈米操作員,馬上分解原料,接著嚴格按設計圖紙重新組合,在大批奈米細胞的辛勤努力之下,船塢底部很快就鋪上一層金屬地板,然後是隆起的支撐結構,最後是各種必需的輔助裝置。
由於北都不惜工本的投入,奈米平臺的操作人員二十四小時三班倒,人休息裝置不休息,僅僅幾天時間,偌大的船塢正式完工。
驗收合格之後,徐飛親自主持第一艘太空戰艦的開工儀式,一位操作員當著所有人的面,拼出新艦的第一塊裝甲。
新艦將以這塊裝甲為基礎,不斷向四周擴充套件延伸,最終成為完整的戰艦。
本質上,新艦的製造過程,可以視為一場規模空前的3d列印。
為造太空戰艦,北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進度十分喜人,幾乎是一天一個樣。
但只過了一天,基地就接到北都的命令,抽調特遣三隊加入造艦工程。
東方白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好麼,這是操作員不夠,特遣隊員來湊啊!
想想也沒什麼不對,操作員身上寄生的控制核心,都是去掉大部分功能的基礎版,既沒有生物雷達,也不能控制生物裝甲。
純以功能論,特遣隊員寄生的減配版比基礎版強太多了,這樣一支生力軍的加入,不止降低了奈米操作員的工作強度,還大幅度提升了製造進度,按月研組的計算,預計工期最少也能縮短三分之一左右!
喜歡白堊紀禁區請大家收藏:()白堊紀禁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