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起進攻不是好辦法,老何腦筋一轉,已經有了方案:“現在聽我的命令,所有人逆行,全力加速,咱們用速度摧毀目標!”
如果再不成,他就徹底沒辦法了!
後面這句,何智勇自然不會說出來,只是在心裡默默地想了一下。
話裡的內容有點多,但大家全都聽明白了,馬上開始調整方向。
簡單點說,不管自然天體還是人造飛行器,只要是繞著地球飛,都有順行和逆行之分。
顧名思義,前者的飛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這也是絕大多數衛星的飛行方向,因為這樣做,在火箭升空的時候,可以利用地球的自轉速度,節約大量燃料。
逆行軌道就是與地球的自轉方向相反。
敵人的各種戰艦,都可以利用反重力裝備長期滯留低空軌道,不至於墜入大氣層。
但小型戰艦體積小,質量輕,這樣做沒什麼大不了,可大中型戰艦體積大質量也大,懸浮滯留消耗太大,除非作戰需要或者其他重要原因,否則不會以這種方式留在低空軌道,而是保持速度抵消引力。
死星那麼大的體積,哪怕以尖頭人的技術,也沒法反重力懸浮,只能以速度保持高度,而且是順行軌道。
分散的殲54戰機迅速行動,在保持速度的前提下飛了巨大的半圓,成功調轉方向。
減速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旦低於第一宇宙速度,就會被地球的引力拽向地面
所以,機隊只能在保持現有速度的前提下轉向,而且是一邊轉向一邊加速,等所有殲54逆向而行的時候,速度已經提升不少。
死星順行,機群與之相反,兩個7.9公里加起來,就已接近每秒十六公里。
進入逆行階段之後,機群變成標準的直線加速,殲54的飛行速度更快幾分,迅速逼近每秒11.4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
不得不說,殲54的效能確實遠超以往的任何型號,之所以只造十七架,不是北都不想繼續,而是孤峰基地儲備的小型空天引擎只有四十多臺,其中三十四臺用於製造殲54,餘下的幾臺當備件。
先進的亞特引擎,賦予殲54極強的加速能力,因為體積和質量都不如彎月戰機,最高速度比彎月戰機還要快一些。
沒過多久,何智勇的一號機,率先突破第二宇宙速度。
沒突破之前,何智勇就一直感覺飛機有明顯的外飄,突破之後外飄更加明顯,簡單點說就是有脫離地球引力的跡象。
感覺到情況不對,何智勇不得不使勁壓低操縱桿,死死壓住飛行高度,防止脫離地球。
然而,這只不過是剛剛開始,殲54越飛越快,寧可燒光剩餘的燃料,也要把速度提起來,僅僅幾十秒後,機隊和死星的相對速度,已經高達每秒一百四十多公里。
所臉上必須死死壓住操縱桿,以近乎俯衝的方式保持軌道高度,只要稍稍有一丁點放鬆,戰機就會立刻出現難以抑制的上飄。
只用了五分鐘,看似放棄的殲54機隊,已經繞地球飛行一週,像一群下山的猛虎,氣勢洶洶地撲向死星。
喜歡白堊紀禁區請大家收藏:()白堊紀禁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