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管顧瑾顧瑜如何籌劃,顧文君如今在這京城,可又一次出了風頭。
人們都說:“現任的衙令大人楊如恩,又犯在那顧文君手裡了!”
“嗬!又出了什麼大事了!那楊大人怎麼就要午後問斬殺頭了?這還和那個顧文君有聯絡?!上一任衙令大人不是才下去麼!”
“楊家的罪狀都已經全部貼出來了!嘖嘖,也不知道這狗官是怎麼當上去的,簡直草菅人命,無法無天!還好聖上有眼,沒讓他做久啊!”
“就是!那姓楊的,還想把手伸到舊部下的頭上,顧公子看不過眼,伸張正義還被教訓了。多虧有齊捕頭在,還了顧公子公平!”
百姓們一樁樁的議論。
也有人說起其他:“不是吧?聽說是楊家女人不規矩,紅杏出牆啊,結姻親的親家氣得報官,這才把其他罪都抖落出來的……”
“是齊捕頭當場抓的人,真是個難得的好捕頭!”
“可不是,上次陶家滅門的案子,也是齊捕頭破獲的,當真了不得!這樣才是為民請命的。不像那些大人們,總之啊——呸!都是壞東西。”
看熱鬧的竊竊私語。
“唉,這當官的哪有好,等著吧,指不定下一個還要壞!”
皇帝要殺人頭。
不管那是平民百姓,還是京城衙令,一道吩咐下去,第二天中午便拖了出去砍掉腦袋。鮮血在城門的集市噴灑一地,刀落命斷。
從前陰險威風的楊衙令,便徹底成了一個死人。
這樣的大事,肯定是堵不住的。
陛下這次也不想壓。
所以訊息很快就傳了出去,說什麼的都有。
雖然顧文君根本沒有透露自己的籌劃,沒有人知道她在這件案子裡發揮的真正作用。但是她偏偏是這案子的關鍵證人,被傳去夜審談話,還是被百姓們談論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本來,她就是少年英才,連著一首絕句對聯,一本《西廂記》,在京城的名氣大得很。加上之前那一任的衙令也與她有關聯,順理成章地做了風口浪尖上的人物。
名聲更燥。
至於京城學坊的新生入學——
顧瑾顧瑜是誰?
他們讀了京城學坊又怎麼樣,關小老百姓什麼事情。
除了對局勢敏銳的官宦後代和世家子弟,又有誰在意這些烏七八糟的瑣事,一個江東第一才子,一個江東第一美人,頂破天了也就是江東的人。
又與京城民眾何干!
顧文君甚至什麼都沒有做呢,就毀了顧瑾顧瑜想要藉著入學京城學坊大大揚名一把的算計。無論他們怎麼恨得牙癢癢,也只能眼睜睜看著顧文君風光。
這衙門出事,君心大怒的節骨眼上,無論是文山書院,還是京城學坊,均是不敢胡亂作為的。
越是身份尊貴、地位顯赫的,越是要閉嘴,謹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