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王之臣也知道,自己和這樣的小人物計較,到時候只會徒留話柄。
“趙將軍,你留在此地調配大軍。本督師親自率軍趕赴塔山,與滿江軍匯合。”
也不知道是不是聽了曹文詔的戰績,再加上韃子大軍已經退卻,讓王之臣一時間也頗有了些膽氣。
可是趙率教心裡卻無比的苦澀。
此時的趙率教寧願王之臣留在遼東灣。
因為一旦韃子大軍殺來,明軍敗了。只要王之臣還在遼東灣,那趙率教就可以指揮殘餘的部隊退到海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可是王之臣要是先一步趕赴錦州。
那趙率教就沒有了退路。
就算面對韃子的大舉圍攻,沒有軍令,趙率教只能率軍前往錦州。
不然的話,就算能順利逃脫,趙率教面臨的肯定也會是臨陣逃脫的軍法處罰。
可是現在這種局面,讓趙率教能說什麼。
難道趙率教敢說他隨時打算跑路。
王之臣此時一掃之前的頹唐,恢復了之前意氣風發的樣子。
王之臣只帶了兩千人,一路快馬加鞭,趕到了塔山。
面對塔山的慘烈,王之臣卻是影帝附體。當場哭祭了一番,並且順便寫了一片祭文。
當然在這片祭文中,不管是曹文詔,還是曹文詔麾下戰死計程車卒,都僅僅是寥寥幾句。
這與其說是一片祭文。倒不如說是王之臣為自己寫的戰後感想。
反正看到這片祭文,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會是曹文詔和那些士卒如何奮勇殺敵。而是王之臣的滿腔的悲憤和難以言表的報國之志。
還有對朝堂諸臣無能的悲憤,對天子不能重用賢臣的憂慮。當然王之臣順便表達了自己心憂天下的情懷,還有匡扶天下的雄心壯志。在祭文中,王之臣還表達了恨不能手提利刃,去砍下皇太極的頭顱的豪情壯志。
寫完祭文,王之臣早已激動的是全身顫抖,淚珠漣漣。情緒已經的激動。
在滿桂等人的勸說之下,王之臣才起身前往錦州。
至於曹文詔最終的去向和死活,此時似乎早就被所有人給拋到了腦後。
“什麼?你竟然敗了?連副旗主都戰死了?”
就在王之臣撰寫祭文的同時,濟爾哈朗帶領大軍回到了皇太極駐軍之地。
此地距離塔山只有五十多里地。
只要皇太極一聲令下,皇太極率領六萬大軍,只需要一個多時辰就可以趕到塔山。
本來之前,皇太極還覺得濟爾哈朗有些小題大做了。唯恐不小心將王之臣給嚇跑了。
可是皇太極做夢也沒想到,濟爾哈朗竟然敗了,而且敗的如此之慘。
皇太極這次也是有些弄險。
在知道王之臣帶領山海關的明軍要從遼東灣進駐錦州之時。
皇太極毫不猶豫的分出了一半大軍,在寧遠故佈疑陣,皇太極自己則率軍悄悄趕到了此地。
這時候圍困寧遠的韃子大軍也就只有五萬左右。根本無法將寧遠全面圍困。
如果此時祖大壽能得到訊息,再加上錦州這邊纏住皇太極,說不定祖大壽就能順利突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