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現在,由於地理的關係,這裡成了大明接納自印度敗退回國的諸多官員、軍官、商人及其家眷的第一站。
“下官拜見溫相。”
“指揮使客氣,老夫丟了印度,現在回到國內後就是引頸待戮的身份,可當不得指揮使溫相的稱呼啊。”
“溫相言重了,下官這次奉皇上旨意來到木邦,主要的任務就是審訊、甄別歸國人員。臨出京前,皇上特意交代,溫相是對國家有大貢獻的人,所以到時候溫相只要交一封請罪的奏章就算完事。”
“浩蕩天恩,直讓老臣感激涕零!”
待得溫體仁朝著北京方向跪拜完畢後,田爾耕才開口道:“下官一路之上也遇到過一些從雲南出發的信使,不過下官還是想親耳聽溫相說一說最近的戰況。”
“這是正事,老夫理當盡力配合。”
簡單的說起來,自1638年6月的德干會戰結束後,遭受重創的明軍不得已收縮防線,將主要的兵力配置在了坎普爾這個恆河中游的交通要道。而南印度的歐洲聯軍因為大面積的疫病,也不得不暫停了進攻的腳步。
7月20日,歐盟最後一批軍隊20萬人抵達。古斯塔夫和瓦倫斯坦集結了三十五萬軍隊,在海軍的幫助下,從孟買登陸,並迅速的席捲了德里和阿格拉。
7月30日,聯軍開始對坎普爾進行攻擊。黃得功坐鎮指揮下,聯軍的進攻並不順利,在付出了約三萬人陣亡的代價下,仍然未能突破坎普爾的防禦體系。
古斯塔夫遂改變戰術:一方面以主力將坎普爾團團包圍。一方面派出少量部隊繞道坎普爾下游,截斷黃得功的後勤線路。同時,這個時候的印度已經進入雨季,恆河暴漲。西班牙人的2000噸級驅逐艦從達卡逆流而上,完全掌控了恆河的航運。
8月13日,劉招孫十五個師的戰兵以及各類重灌備終於全部越過若開山脈並抵達坎普爾附近。大明的二十個師,近三十萬人,與歐洲聯軍的三十多萬人在坎普爾附近展開了決戰。
這場戰役一開始打得極為慘烈,劉招孫、黃得功、趙率教、盧象升等人指揮的明軍在面對古斯塔夫、瓦倫斯坦、拉伊蒙多、杜倫尼等歐洲名將時,在戰術上也不落下風。但是,當戰事持續到第十天的時候,失去了制海權,而且連恆河航運都利用不了的明軍,其後勤撐不住了。各支部隊都向上告急:彈藥基數已經下降到了極為危險的境地不說。便是隨軍的糧食也快見底了。
迫不得已下,軍團總司令劉招孫被迫下令撤退。
在撤退的過程中,歐洲聯軍進行了不依不饒的追擊。雖說明軍的交替掩護撤退執行得極好,但在戰鬥中,一方可以肆無忌憚的傾瀉火力,一方要扣扣索索計算著一場戰鬥只能打幾發子彈,這樣的戰鬥毫無公平性可言。
所以,雖然在撤退過程中,明軍也曾經多番的給對方挖坑設陷阱,並組織了兩次較大規模的反擊。但是在近乎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明軍的損失遠遠大於歐洲聯軍。
9月3日,朱由棟從北京發出的,允許劉招孫徹底放棄印度,撤回緬甸的旨意抵達。而這時候,劉招孫的部隊距離若開山脈的洞鴿山口已經不足五十公里了。
9月6日,明軍撤入洞鴿山口,據險而守。聯軍至此放棄追擊,沿著洞鴿山口開始修築防禦工事。至此,歐、明之間的第一次印度戰役結束了。
在這次戰役的第一階段,歐洲聯軍付出了約四萬人的傷亡,擊潰了毛文龍統帥下的大明駐印軍二十六萬人中的近二十萬人。其中大明、日本、福國三國陣亡人數就超過四萬,被俘近兩萬。
而在戰役的第二階段,劉招孫、黃得功叢集累計陣亡七萬餘,失蹤、被俘兩萬餘。剩下的二十餘萬人中,有七萬多輕重傷員。各類重灌備更是丟失殆盡。
在這個階段,歐洲聯軍雖然在攻擊坎普爾的時候損失大於明軍,但是在後續的追擊過程中,很快就逆轉了傷亡率。最終古斯塔夫拿到的資料是:陣亡五萬三千餘,失蹤、被俘數量不超過一千。有五萬多輕重傷員。
總之,在經歷了慘烈的長時間戰鬥後,明歐雙方都已經氣喘吁吁,不得不暫時停了下來,處理自己的傷口……
喜歡全球戰國請大家收藏:()全球戰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