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書評,不少書友對作品裡,作者對後金處置很不滿,認為過分寬大甚至喪權辱國。這個我寫得時候有一定預感,但是實在是沒想到這麼嚴重,簡單的解釋一下吧——雖然嚴重涉及劇透,但讀者們的感情我是要照顧的。
首先當然是現在的大環境下,不能寫種族屠殺,否則這本書就沒有了。當然,就算是現在環境很寬鬆,我也不準備寫,因為我真心覺得,這樣搞不是好辦法。
其次是明代的東北地區,山高林密,人口稀少。從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遷徙大量內地漢民出關,花了整整兩百多年,遼東漢人才把勢力基本鋪滿遼河平原。在小冰河氣候越來越發威的情況下,讓本來就顯得人口不足的遼東再向松嫩平原擴張,是不可行的。
在不能搞種族屠殺的前提下,你得要讓這六十萬人活下去,不然他們還是會起來造反。所以,讓他們去開拓當時還是荒山野嶺的松嫩平原是一個辦法。至於他們把生土地變成適合耕種的熟地後,漢民想要,那還用說嗎?
但是現在你得把地權給他們,否則人家又不傻,怎麼會有積極性?
在對後金六條裡,大明已經拿到了治外法權,拿到了血稅。敞開榷場交易的結果,只能是經濟發達的大明始終處於入超地位。所以,即便大明不徵收女真的農業稅,但大明超群的經濟實力,足夠把女真的利潤吸乾。
主角在和其他穿越者的競爭中,遲早是要進行工業革命的。一旦這個發動,市場就顯得特別重要。而除了內銷,更重要的是漢民之外的市場——把別人的錢賺進來。而女真不過是大明的一個小試點罷了。
舉個例子吧:一個工廠的工人,能夠用他們的工資把這個工廠的當月所有產品全部買下麼?當然不可能。因為工廠主有利潤啊!所以,如果不把漢民之外的錢賺進來,工業革命開始後,國家將會貧富急劇分化,產生更大的社會問題。
而有了這樣一個經濟落後,沒有獨立的司法權,沒有自主關稅的集團。大明就可以將其變成原料生產地和工業產品傾銷地。
大明以前吞安南就不得不吐了出來,如果搞經濟殖民,這效果是不是要很多?
這其實就是為什麼歷史本位面上,西方列強慢慢的由直接佔據殖民地變成了扶持代理人,實行經濟殖民的道理所在。比如今日之法蘭西,如果不是西非諸國持續的被它吸血,法國早就衰落成渣渣國家了,哪裡還有今天大家有事沒事鬧罷工玩的閒情雅緻?
當然,大明的土地殖民和經濟殖民,本書裡都會有的。開疆拓土是很有必要的,但沒有必要全吞下來。地圖上開疆拓土,結果遭遇被佔領地人民的激烈反抗。和表面上維護對方主權獨立,但卻一直舒服的吸血比起來。我更喜歡後者。
喜歡全球戰國請大家收藏:()全球戰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