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舉,舉孝廉,舉茂才,舉賢良方正。
當初金旋向蔣琬,潘濬,等人詢問是否有人人才推薦,
蔣琬認識一些才子,要是到武陵任職有一些人倒是同意,
可聽到要去黔中南中這樣的蠻族之地,這些人打死也不願,
畢竟上一個被劉表派到黔中的裴太守,死的過於悽慘,到現在屍體還沒有找到,
讓他們去更遠的南中蠻族之地,豈不是和送死一樣,
至於潘濬,他的老師宋忠倒是荊州大儒,門下弟子無數,基層官員遍佈,
本來要是潘濬能請的宋忠出面,未必不能挖的幾人,
可惜除了上面那些原因,潘濬向來剛正不阿,擅長得罪人,和他來往之人少之又少,
至於甘寧等武將,認識的能人也不多,推舉不了幾人。
唯一讓有所收穫的便是張戌:
“此人倒是向我推薦了幾個人?可惜張戌人微言輕,推薦之人大多都不搭理他。”
既然察舉行不通金旋便想另一個辦法,
那便是用科舉,畢竟南中還有數萬漢人存在,其中一些還隱藏在各個縣中,未算在人口中。
這樣的南中總也能出些人才吧!他就不信一個人也沒有嗎?
可想到科舉,金旋便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從前身得到的記憶顯示,自東漢劉秀用不可思議的方法打到王莽恢復漢朝統治後,
劉秀似乎用盡了漢朝的運氣,
之後的帝王幾乎都是短命鬼,與前半段的西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東漢中甚至有些是幼子上位,
如此情況下,這東漢變成了外戚與宦官了樂園。
而地方上皇權越來越薄弱,以至於士族門閥崛起,
這也使得從西漢開始的察舉制變成了這些士族門閥的玩物,
若他實行科舉制,便是在刨這些大族的根,士族門閥如何能同意?
所幸這時的世家大族還沒有變成南北朝之後那樣的龐然大物,
若是現在用科舉制反而有可能抑制世家大族的形成,
更何況,自身在南中,這裡大族的力量薄弱,誰人又能阻攔自己。
想到這裡,金旋便決定使用此法,可回想了一下關於科舉制的具體制度,金旋皺了一下眉頭,
他發現自己似乎漏算了一件事情,那便是自己這裡還沒有實現科舉制的基礎。
要知道科舉制真正發展起來那可是在印刷術之後,
書籍大量流行,人才噴湧這才有實行這個制度的可能。
現在不說印刷術,便是連紙都沒有徹底流行開來,
雖然這時的紙張經過蔡倫的改造已經可以用來書寫,但其工藝還很落後,造價也不菲,
在北方乾燥之地還可以使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但到了長江以南,則是因為氣候原因,竹子眾多,取材方便,更習慣使用竹簡,
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此時的南方讀書人並不多,要是他科舉又能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