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簫靜等看景華的動靜,看看這個白胖的姑娘這樣的長相在這個時期就是吸引男人的眼球兒。
男人沒有後世那樣喜歡瓜子臉,只要是清秀的男人都是如飢似渴的。
白胖的最討人喜。
沒有後世人眼光那樣挑剔。
這時期年輕的小夥兒找物件是不會挑剔的,差不多都可以。
這個年代的審美對於人來說不重要,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人民的生活不安定,可有了太平年間,不知足的人很少,人民對審美都不挑揀,有吃的就不錯,沒有富起來的人們對娶妻也不要高要求。
什麼文化高,沒有,什麼工作,沒有,就是做做家務,生幾個孩子,也沒有挑模樣的,是過日子人就好。
男人的條件底,姑娘的條件也不高,找物件只要有住處,人差不多就算滿意了。
可是景華的要求可是不低,她的父親哥哥依仗景雲父親烈士的原因,他們特殊受到國家的照顧,農村來了什麼有利益的指標,景雲的祖父母就先緊著景華一家,把兒子的家幫的紅火,日子就像小肥狗似的,滿身流油。
老兩口子還是借了光的。
至於沒有人撫養景雲的時候,他們也沒有想撫養景雲自覺,認為丫頭是賠錢貨,女孩子出嫁是要陪送的,誰捨得把錢搭給一個不是自己肚子裡蹦出來的。
至於用女孩子換彩禮或者給兒子孫子換媳婦他們就更加用不著,景雲的大伯母只生了一兒一女。
兒子借光烈士保送上了大學,哪裡用得著換媳婦。
養十幾年就換百十塊錢的彩禮,會算賬的絕對是不幹的。
先投資後得利,還得十幾年之後,才不會幹那傻事。
等程母收養了景雲,景華的母親卻散佈謠言,說程母的丈夫也死了,再也不能生了,很想要閨女,就急了似的搶走了。
那就是當童養媳養著,不怕以後家窮兒子說不上媳婦,早早的就預備上了。
養大了還是多了一層感情。
既是閨女也是兒媳婦,自然比在外邊不熟熟悉的強遠了,也會對她孝順。
程母聽到了這樣的傳言雖然生氣,也沒有賭氣把景雲送給她家,還是壓了火氣忍了,那樣幹對孩子是何等的打擊?不能拿孩子去賭氣。
怎麼就看到她的兒子說不上媳婦了?
人能有不會記仇的嗎?想當年她那樣待一個小孩子,真是太過分,只知道粘人家的光,沒有付出一點兒良心回報,反倒恬不知恥的編排程母,程母能不會記仇嗎?
一點兒都沒有忘記,記得清楚著呢。
腆臉接二連三的來提親,以為別人不知道她乾的事,程母對這家人反感透了。
慢說她的兒子不喜歡這樣的人家,就是兒子看上那個胖丫頭,程母也不會答應這門親事。
程母在做飯就想了這麼多,挺大一個姑娘上趕著巴結一個男子主動送上門,這個時代還真是沒有這樣不檢點的姑娘。
哪個姑娘的婚姻都是有人介紹的,可也沒有這樣大方的吧,自己搞物件,主動男人的幾乎沒有,可沒有後代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