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霸業已成,只做了七年的時間,就要駕鶴西去。
打江山用人之道還是不錯的。
只可惜護了戚姬一陣,他卻沒有命活著了。
戚姬要的是江山,可是她就是沒有那個命。
看來人生就是命,誰也沒有辦法和命運相抗。
如果劉邦再活十年,呂后會是什麼樣?戚姬會是什麼樣?看來人不能太偏心。
越向著誰,誰就越倒黴。
換太子的事劉邦真的是解決不了了,劉邦危亡,戚姬就更慌了,要求劉邦留下遺照,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劉如意。
可是劉邦已經口不能言了,只有含恨死去。
這是前世的事,看看劉邦掌控那麼多朝臣,就是沒有能夠掌控住一個女人,劉邦臨死對呂后恨之入骨,對戚姬抱著極大的愧疚死去。
劉邦的能力不是一般般,劉邦會裝相收買人心。劉家的人等到了劉備那個時候,一句話劉備摔孩子假慈悲,這就是收買人心的手段。
結束了國家的動盪、發展了國家生產力,用人方面:劉邦之善於用人,各式人才在他手下都可以得到發揮的空間,正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項羽就有一個范增還不能好好用。
二為人方面劉邦大度,儘管為人粗魯,但是知錯就改。為了帝業可以不顧自己的身份,勇於採納別人的正確意見。項羽小器,封賞有戰功的部下拿著一顆官印都不捨得撒手。
地理方面:劉邦在四川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並且項羽認為那裡是窮鄉僻壤,不足為懼,也是這個原因才把他封為漢王。
四輿論方面:項羽殺了當時的義帝懷王,使劉邦師出有名。
韓信劉邦問“如我能將幾何?”韓信也是直話直說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於君如何?韓信答:“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在用人方面確實有他獨到的地方,連韓信這樣帶兵多多益善之人也為之所“禽”。的確,在謀略方面,他比不上張良、陳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韓信、彭越;在治理國家上,他不及蕭何。
然而,劉邦能夠“將將”,能夠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適的位置,這就是劉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處,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劉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這是講到領導藝術時,經常要說到的一個詞。什麼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當中首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個是很難,確實很難。而劉邦卻恰恰做到了這一點,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
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下屬都有什麼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麼性格,有什麼特徵,有什麼長處,有什麼短處,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
這個也是一個領導最大的才能,領導不是說要自己親自去做什麼事,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作為一個領導,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你的事業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劉邦深諳此理,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都安排得有條不紊,劉邦也因此而成為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核心。
劉邦的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裡面什麼人都有,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伕,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可以說是什麼樣的人都有。
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歷史證明,劉邦的用人策略是對的劉邦的用人之道三: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
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
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發揮作用投奔項王,不能發揮作用再投奔漢王,劉邦“大悅之”,並立即任命他做都尉。
其實,一個領導者也應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劉邦的用人之道四: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你是否坦誠以待別人,別人通常也會坦誠的對待你。
對於人才,他們需要的不盡是應得的酬勞,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實話實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邦就有這個優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說假話,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他也不說假話。
張良在鴻門宴之前得到訊息,說項羽第二天要派兵來剿滅劉邦,張良曾問過劉邦,大王打得過項羽嗎?劉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