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簫是探討劉邦那樣寵戚夫人,為什麼就沒有給戚夫人留下保命符。
劉邦寵戚夫人的說法不屬實,劉邦身邊少不了美人,怎麼會專寵戚夫人,這種說法不可考,怎麼可能寵她一個人?年輕的美女多得是,劉邦那樣無情無義的人豈會專寵她,都是史書野史編造的不實。
劉邦連兒女都能捨棄,怎麼會鍾情一個女人?
天道輪迴,一朝一代的興旺覆滅,皆是因為腐敗而來。
昌盛日久,嬌奢,必然喪權辱國,動搖國本,就像秦二世,興徭役,加賦稅,致使民不聊生。
官逼民反,聚眾鬧事。
秦末,天下大亂。
陳勝,吳廣只是帶頭起義,他們起義之後才有人跟著起義,其中就有劉邦項羽。
劉邦的機智,項羽的勇猛,韓信將兵,張良運籌……波詭雲譎,英雄輩出。讓人捧腹,讓人感嘆,再現了楚漢風雲變幻的時代。
劉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馬上得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的帝制王朝。
群雄逐鹿,捷足先登。是人力,還是天命?是人心所向,還是僥倖得手?劉邦,無賴,皇帝。劉三兒,痞子,一代英豪。
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
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
這一年已經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劉邦也有四十八歲了。秦末農民劉邦斬蛇起義,而這則故事體現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在這則故事中,劉邦的成功不僅為老百姓出了一口氣,還推翻了“君權神授”的封建統治的陰暗的嘴臉。
按道理說,一個國家的顛覆,其實跟某個人的關係不是很大,誰都無法組織歷史的滾滾車輪,歷史上就算少了項羽這個人,秦朝還是會覆滅。
這很明顯秦朝的覆滅是必然的,在歷史的推動下,每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是如果說項羽和劉邦滅秦這樣,如果沒有項羽的話,劉邦韓信能否滅秦?
滅秦的關鍵戰役就是鉅鹿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領20萬囚徒軍北上於王離率領20萬長城軍匯合。
然後圍攻趙國,這可以說是秦國絕對的主力軍團,當時這個軍隊可以說是戰無不勝,在鉅鹿戰場上,各個反秦軍都不敢於秦軍正面對決。
趙國隨後向楚國求救,於是楚懷王決定兵分兩路,一路是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救援趙國。
另一路派劉邦直取秦國核心關中,而主將宋義貪生怕死,項羽非常不滿,於是殺了宋義取而代之,隨後就破釜沉舟,大敗王離,招降章邯,秦國的主力軍全軍覆滅。
隨後秦國再也沒有能拿得出來的軍事力量,來對抗反秦義軍,如果不是項羽,劉邦來參加鉅鹿之戰,他能贏嗎?很明顯不能,劉邦沒有項羽是勇猛,而且也打不過章邯,劉備必敗,而趙國肯定全軍覆滅!
項羽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會馭人,項羽只是勇猛,而劉邦能識別才幹,而且當時項羽能得到各國貴族的支援,是因為當時項羽的伯父項梁的原因,而如果劉邦也有此等條件,恐怕會比項羽更強。
而且大爭之世當中,但凡胸中有一腔熱血的人,都不會選擇庸碌一生,而項羽敢賭,敢賭自己的楚地和士兵,敢於破釜沉舟。
而韓信也敢賭,敢賭自己生來就是做大將軍的命,韓信賭自己能當大將軍,也敢賭自己能驅市人為兵,背水一戰,大破趙軍,因此就算沒有項羽,劉邦只要能重用韓信,何止秦王朝的天下,就連六國舊貴族一樣都會被韓信所滅,這樣秦王朝的天下一樣會統歸於漢。
項羽只是一個人勇,一人當關萬夫莫開,但是他不會重用部下,而且韓信也評價過項羽:士兵生病了,項羽可以涕泣著為士兵熬藥,但如果士兵有功,項羽卻把封賞的印信把玩到稜角都磨平了,也不頒發封賞,由此可見,沒有項羽,劉邦、韓信一樣可以滅秦,一樣也能建立漢家王朝。
不過項羽才是劉邦能打過秦朝的關鍵,力拔山兮氣蓋世說的就是項羽,這種勇敢的人,無畏的,雖然可能腦子轉的沒有劉邦快,但是往往這種人是最值得深交的。
項羽越戰越弱,劉邦卻漸漸變強,韓信的作用多大?看看兩邊的態度
韓信殺了劉邦的把兄弟,蕭何看懂了裡面的玄機,立馬恭喜劉邦
歷史上西漢高祖劉邦會御人,是再聰明狡詐的劉邦也沒有看透他死後呂雉慘絕人寰的報復戚夫人和如意母子。
那樣會御人的劉邦竟然認識到自己極寵戚夫人會給戚夫人招來滅頂之災。沒有想到他死後,呂雉的兒子會成為帝王,他心愛的戚夫人是什麼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