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麼說呢:傻人有傻福,五皇子尉遲慶臨這個歲數皇帝覺得比較合適。
如果立五皇子的太子,五皇子是不會急著上位的。
二十歲的五皇子尉遲慶臨,根本沒有做皇帝的心思呢。
五皇子比較單純,要是皇長子,這個歲數早就開始謀劃儲位了。
皇帝心裡明白著呢,朝臣的動靜怎麼能瞞得了皇帝,不要覺得自己聰明,心術多能瞞過皇帝?皇帝是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權利中心,皇帝的耳目能看穿世上一切。
除非他是一個昏君,只要明白點兒的皇帝都不好糊弄,這個鴻順帝最最的精明,你不佩服他都不行,他天天會讓你震撼,讓你刮目相看,他其實是一個好皇帝,從來不會濫殺無辜對朝臣和百姓都很寬容。
藺簫聞其名就不討厭這個皇帝,。
藺簫探知了皇帝的意思,明白他不想立太子。
又聽到霍家父子偷偷議論的一個大秘密,霍興元是太傅,可是現在沒有太子,讓他教小的皇子和五皇子六皇子。
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師傅,可是當朝沒太子呢,皇帝也是封了他一個太傅,十年前封的,那個時候五皇子才十歲,秉性有些遲鈍,誰也想不到皇帝眼裡的太子能是五皇子,那豈不是笑話兒,立個笨蛋傻子做太子?豈不是遺笑萬年。
這些皇子哪個都比五皇子精明,皇帝豈能看上他?所以人人都輕視五皇子。
大皇子是最出色的,霍興元老奸巨猾,絕對是要保大皇子上位。
可是他雖然奸猾,就是揣測不透帝心,鴻順帝對五皇子總是淡淡的,讓他看不透皇帝的心思。
因為藺簫散佈了一個訊息,皇帝心裡太子的人選是皇后的嫡子五皇子尉遲慶臨。
藺簫也是探明白霍興元跟哪個皇子勾結,確定他保大皇子後,就給他製造精神混亂。
霍興元聽到那個傳言後,就和兒子密謀除掉五皇子。
這個讓藺簫聽得真,既然他有這樣大逆不道的行為,收拾霍家是輕而易舉的了。
霍家被收拾藺釧珍母子絕對不能被牽連如果不走不被牽連才怪,所以藺簫答應帶藺釧珍母子走,如果藺釧珍想與霍允城和離,那是不可能的,就這個孩子霍家也不會給她,和離辦不到,還不能去檢舉霍家的罪行,因為沒有發生呢,沒有憑據。
霍家被扳倒,孩子也是姓霍的,會牽連孩子幾輩子,只有走這條路了,以後再做安排吧。
藺簫天天監聽他們的密謀,確定他們要刺殺五皇子的事,藺簫就把他們怎麼策劃定的什麼日子什麼人參與寫在一張紙上,在皇帝批閱奏摺的時候放在奏摺裡。
皇帝批閱兩張奏摺,就發現了這樣一張紙,可不是奏摺。
皇帝看完了內容,臉都綠了。
這張紙是怎麼來的?放在奏摺裡,難道內閣沒有看到?皇帝倒吸一口涼氣,如果內閣看到了為什麼沒有告訴他?
難道是在這裡放進去的,這裡怎麼能進來人呢,這是什麼人?這神通?大內怎麼能進的來?
內閣的人也沒有這個本事,到底是什麼人乾的?
皇帝想了很多,霍家早就站隊了,十年前霍興元就舉薦大皇子適合做太子,過去十年了,霍興元對大皇子可是很執著的,大皇子確實也有能力,可是野心也大。
皇帝從沒有想過讓大皇子做儲君,皇帝還是講正統的,皇后有兒子,已經二十歲,沒有讓他去就藩,就是要讓他做儲君的。
自己六十歲了,立儲的事還不著急,可是有急的,三個年長的皇子都是迫不及待的要上位。
早就等急了吧,哪個皇帝願意立一個幾十歲的儲君?瞪眼兒看著他這個老棺材瓤子遲遲的不走,佔著那把龍椅。
人家坐不上去吧,自然心急如焚。
這個感覺皇帝體會過,他也盼著老皇帝早死著,情同此心,心同此理,當了太子就想坐到龍椅上去,這個不奇怪,是人之常情,皇帝想的明白。
可是他們要殺自己推出的儲君,破壞自己的計劃。
這事是真是假,要是真的,就會出現刺殺行為,如果是假的,自然就沒有刺殺這回事。
很好分辨的,好吧,這種事情他也敢幹,真是富貴蒙瞎了眼,一個太傅還不夠,還想三公六卿嗎?從龍之功就那麼誘人嗎?
皇帝召來親信,吩咐下去這件事:“不要別打草驚蛇,守株待兔。”
親信領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