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謹笑道:“下著雨,我也懶得跑。讓她們把我的飯送過來。”
王昭雪沒再推辭。
待郭思謹用了飯,丫頭們把碗碟撤下去。王昭雪擱了話本子,望著郭思謹說:“我一直仰慕英雄,今日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英雄,沒有準備禮物送給他。為他彈一首曲吧?你這裡不是有箏嘛,借我一用。”前面是問話,後面就是肯定。
客人想送禮物,不好說不讓送啊,反正又不是向她三叔索要禮物,也沒什麼為難的。
郭思謹笑問:“把箏抬到客房裡嗎?”
“後園涼亭裡。”
“我的大小姐,現在是十一月的冷雨天。你不怕冷,聽的人怕冷。”主動送的禮物,真是不好接。不是燙手,是凍人。
“明日我在這暖洋洋的攬月閣彈給你聽,你隨便點曲。”王昭雪笑吟吟道。
後來,郭思謹每每想起來這日的事,就慶幸自己裹了紫貂皮的大衣,戴著棉帽去聽了。否則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聽到王昭雪的箏聲呢,也可能永遠也聽不到那麼震撼人心的音樂。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冰冷的雨滴在涼亭頂的琉璃瓦上,悅耳的嗚咽著。瑟瑟的箏聲,時而低沉,時而高亢。讓人覺得自己一個人站在曠野,四面兵戈聲響起,忽近忽遠,孤獨又緊張,卻不知道該往哪裡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是《詩經》裡的《擊鼓》。
講的是一個兵士在戰場上憂傷和迷茫,兵荒馬亂,馬丟了,又無處藏身,想到自己也許要死了,再也無法信守與戰友們同生共死的承諾。
郭思謹不通音律,是王昭雪說出來的名字。
不懂卻能在其中聽出鐵馬兵戈的意境。
京城人都說,劉木蘭的琴技第一。
郭思謹想說,說這樣話的人,是沒有聽過王昭雪的彈奏。聽過的人,再說劉木蘭的琴技第一,是捂著良心說瞎話。
王昭雪總是令郭思謹意外。
初次見她,以為是清高矜持的貴小姐;再次見她,以為她眼裡只有樂曲;在趙渠面前的表現,以為她是喜歡攀附權貴的普通女子;西湖酒肆被江湖人圍困,外面的廝殺聲一片,她卻能鎮定如常,心神平靜的與人對弈,在那時候,郭思謹突然發現,其實她不瞭解王昭雪。
後來接觸的多了,認為她就是她,有時候我行我素,膽子比韓如意還大;有時候卻又對她的姑母王夫人百依百順,像個乖巧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