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瑗是瞭解宋羿的,隨侍皇帝身邊,雖然有諸多的好,但有個最大的不好,就是不自由。不要說隨口說話大聲笑,不問著你,就沒你說話的份。
而宋羿最喜歡的是自由。
趙瑗之所以忍著反感,放棄了不和秦奸相私下裡打交道這項原則,是無奈之舉,也是有私心的。
他覺得目前這個狀況,宋羿再日日的跟著他,也不太合適。
再就是,像秦奸相說的那樣,侍衛終究是侍衛,如果是自己給宋羿安排份差事,肯定不會有這個官職大。
以宋羿的性格,把他放在別處,也不放心,他肯定同上下級都處不好。
給事中隨侍皇帝左右,主要工作是幫皇帝整理來往奏呈,皇帝要見誰了,偶爾跑個腿去通知。
品級不算高,但是一品官見了,也得客氣兩句。你是一品,看不起他這個四品?說不定,皇帝忙累的時候,跟他聊閒話,話趕話的,說你兩句不好,皇帝可能就有什麼想法了。
宋羿外表俊朗,現在有了清白的家世,又有這份光鮮差事,哪天想成親了,杭州城的姑娘隨便挑。
好事不能全讓一個人佔完了,有得到就有失去。這件事對於宋羿來講,好處遠遠大於壞處。
為了宋羿有個好前途,自己心裡那些不舒服,也就忍了。
趙瑗在御書房見到宋羿,心情十分沉悶,經過這一番自我開導,在他出宮門的時候,已經徹底釋懷。
準備把這件事拋一邊,不再去想,反正已經定局,眼前也改變不了。
還是思考當下的正事吧。
王嗣同,王嗣同,這隻賴蛤蟆。
這陣子只顧忙的,把他給忘了,不安心在湖州呆住,跑杭州來幹什麼,來找死呢?
瞧他能的,沒他,難道還辦不成事了?
趙瑗讓馬車趕到一個僻靜的巷子裡,換了身普通的灰布衣,又戴了頂涼帽便朝城北門方向走。
街道兩旁相較於以往,整潔乾淨很多,愛在樹蔭裡三五成群圍在一起喝茶的人都沒了,衣衫不整的乞丐也沒了。
杭州知府王益昆是個利索人,辦事效率還是很高的。
朝會上趙瑗反駁了示弱一說後,說了自己的建議,要讓整個城市,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把最好的一面,給他們看。
讓他們知道,我們絲毫不但心別人覬覦我們,我們有能力扞衛現在有的東西,還有能力捲土重來,收復河山。
他的話落後,翰林院學士王子默第一個站出來附和,後面陸陸續續有四五人跟著附和。
這時候,皇帝問了恩平世子趙渠的意見。
趙渠說:“臣十分贊同大哥的說法。”接下來附和的人更多了。
最後皇帝說:“少數服從多數,就這麼定吧。”並著了杭州知府立馬去辦。
雖然皇帝很多時候的決定,會受秦奸相的影響,但每逢大事件,都會有這樣的情況,或是那樣的情況出現,推翻了秦奸相的建議。
趙瑗又想起了胖和尚說的話。
現今沉穩得近乎有些懶惰的皇帝,當年也曾是一個意氣風發的翩翩少年,在未即皇位前,還曾是一個雷厲風行的天下兵馬大元帥。
究竟是什麼原因,才讓他變化如此之大呢?
趙瑗一路心事的走到北城門,看到一隊人馬正在入城。
在奇形怪狀,服飾各異的人群裡,他看到了一位騎著高頭大馬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