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1號”試驗中擊毀了標靶衛星,表明其武器系統達到設計目標,理論上已經有能力承擔反衛星、反導彈的任務。
在反衛星方面,因為它使用高能鐳射武器的原因,比起傳統的導彈打衛星有著一項非常大的優勢就是隻會造成很少量的太空垃圾。
傳統的導彈反衛星,往往將目標衛星打得粉碎,在軌道空間上造成數百上千塊碎片,對空間飛行器造成安全威脅。
而高能鐳射武器打衛星,如果是體積很少的衛星,甚至可以將衛星氣化,不會有什麼碎片殘留,如果目標是體積較大的衛星,則可以對衛星造成穿透式傷害,就是在靶標衛星上打出一個大洞,摧毀了靶標衛星的功能,留下的殘骸是一塊較大的失效衛星,而不是許多的碎片。
而且超能鐳射還有準度高、射速快等優點,而且衛星的天基發射比以前普通的陸基海基發射要簡約快速許多倍,優勢十分明顯。
反衛星的試驗成功了,軍方後來隨即安排了“雷霆1號”攔截洲際導彈的試驗,這才是它設計的最初目標。
目前世界形態,對於種花家、黴國和大毛這些超級大國來說,普通的導彈基本上不用擔心,大家最防範、最防備的還是對方的洲際導彈這種國之重器。
洲際彈道導彈是三核一體打擊力量中最重要的一環。洲際彈道導彈以強大的威力、超遠的射程而出名,因為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非常遠,所以是一個國家威懾他國的最好的武器。
目前種花家、黴國和大毛的最強洲際彈道導彈速度都可以達到恐怖的二十多馬赫,攔截洲際導彈也就成為了一個尖端前沿的軍事難題。
目前的攔截技術按照目標導彈的發射階段時間段分為上升段、中段、末段三種,分別是在彈道導彈上升的幾個階段進行攔截。
其中上升段是最容易的,所謂上升段就是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後,爬升到大氣層外之前這個階段,因為導彈的速度還沒起來,不過在現實中卻又是最沒可能採用的,因為在這個階段往往還不能確定對方的導彈目標是在哪個位置。
當然,如果是已經開戰,且戰況激烈,如果還有攔截能力則不要考慮,肯定是在上升階段發現有導彈就攔截了。
所謂的中段是指洲際彈道導彈飛出大氣層外,爬升到最高彈道這個飛行階段的攔截。洲際彈道導彈飛出大氣層外後,按照慣性彈道爬升轉向,反導探測系統能根據彈道高度、方向結算出其目標地區。
比起末端導彈速度最高、體積最小的最難攔截狀態,在中段攔截是最好的選擇了,所以目前一般都是採用中段攔截的技術。
幾個大國在理論上都擁有中段攔截的技術,目前還是黴國的技術最領先,也成功試驗過多次攔截試驗,但並不意味著就穩了,只能說是有這個能力了,能力大小隻能是聽天由命了。
“雷霆1號”的作用很大部分要體現在這種攔截能力上,只要在攔截彈道導彈方面取得成功,這款衛星武器才算是成功了,才是能夠對敵方造成威脅的國之重器。
前段時間,黴國曾經向太平洋發射了2枚“民兵”洲際彈道導彈,對外聲稱是導彈實驗,但外界普遍都認為這是針對種花家的試驗,當時曾經引得當時國內許多殖人的擊節歎賞。
這也讓種花家高層下定決心進行“雷霆1號”的反導試驗,也給黴國顏色瞧瞧。
按照慣例,種花家對外宣佈進行試驗,將於某日某時向太平洋地球某個區域發射洲際導彈。
這是為了防止其他大國出現誤判引發戰爭,當然,具體的試驗內容與引數則是嚴格保密的。
隨著種花家的宣佈,瞬間世界局勢開始緊張起來,大家都明白這是種花家對先去黴國導彈試驗的回應。
一時間,世界各個有能力的大國都將自家的偵查衛星對準了種花家的試驗區域,都想第一時間知道到底種花家進行了什麼試驗,結果如何。
試驗從上午開始,一枚df系列導彈從導彈發射車發射,直衝雲霄。
很快,導彈衝出大氣層,按照慣性彈道爬升轉向,調整目標為太平洋某處座標。
按照試驗計劃,此刻“雷霆1號”已經在運作,定位系統迅速鎖定了df導彈,鐳射武器啟動,使用最輕微能量等級射擊,只比可見關稍微強度大一點點的鐳射照在導彈上,意味著中段攔截成功。
在實戰中,鐳射武器射擊肯定是採用非常高的功率發射,足以摧毀導彈,但在試驗中,“雷霆1號”成功能夠照射目標導彈即可,而且試驗的重頭戲還在後面,難度最大的洲際導彈末段攔截。
導彈繼續飛行,重新返回大氣層,速度越來越高。
“雷霆1號”再次鎖定以20馬赫高速飛行的導彈,高能鐳射啟動。
這次是全攻率的鐳射照射,在鐳射打中導彈的瞬間,導彈即被破壞,大半部分被鐳射洞穿,還剩一點點殘骸還偏離了方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末段的反導攔截高度不能太低,因為假如太低,即便是攔截成功,破損的核彈頭也能對目標造成核武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