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甚至會不定期的刪除自己的聯絡人,能從這種和別人“斷絕關係”的行為中,得到病態的快感。
而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產生,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童年時的感情缺失,自己的感情需求被父母無視,得不到回應產生的。
還有一種類似的,叫恐懼型依戀人格。
恐懼型依戀人格症狀,戀愛時害怕被拋棄,所以喜歡查崗確認,滿足自己的安全感。想念另一邊,但卻忍著,不喜歡主動發訊息,害怕自己太主動,顯得太依賴對方。如果對方偶爾不粘人,就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了。甚至不停幻想兩個人分手的場景,甚至幻想自己可以在對方背叛之前,提前結束,免得受傷。
這樣的情況,一般都是童年目睹了父母的爭吵和暴力,或者被父母長期否定和辱罵,所以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患得患失。
安全性依戀、迴避型依戀、反抗性依戀、混亂型依戀,四大依戀模式,是心理學的基礎。
“別發呆,看我下一個藏品。”
孟醫生又把簡淵拉倒另一個房間:“看,這是什麼,討好型人格的患者。如果你身邊缺少幫手,我會額外允許這個病人幫助你。因為他是討好型人格的患者,為了討好你,他是不會拒絕你任何要求的,即使再過分!”
討好型人格:越是渴望愛,就越得不到愛。這樣的人不會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害怕影響別人,被別人討厭。這樣的人看重別人的評價,對別人的要求無法拒絕,害怕讓別人失望。只要別人稍稍展現一點善意,就恨不得掏心窩的什麼都給對方。
即使別人損害了自己的利益,這樣的人也會努力找一個理由,然後輕易的原諒。可越是這樣容忍,就越被別人傷害。這就是討好型人格。
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原生家庭沒有被父母好好愛過。所以卑微、敏感、懦弱、玻璃心、也害怕與人發生衝突,所以委屈求全。
可所有的委屈不會平白無故的消失,只會鬱結在體內,變成攻擊自己的氣鬱、抑鬱體質。每一次忍耐都會變成自虐的一個理由。
簡淵心思沉重,如果說前面的黑暗人格被關在精神病院裡,還是罪有應得。可這些遭受折磨的普通人,明明已經小心翼翼的活著,為什麼也被關在這裡呢?
哦!不對!這裡是夢境!
簡淵猛地一震,嚇得有些發抖。
陷入夢境太深,會無法自拔,最後忘記自己所在的是夢境,然後永遠不能醒來。簡淵差點就要被代入進去了。
可是噩夢的最終目的,絕對不是這麼一個。一定是有什麼特別的暗示,可是簡淵卻猜不出來。
這絕對會有什麼對應,可那是什麼呢?
簡淵感覺自己陷入到了電梯效應的怪圈裡。
電梯效應不是心理學概念,而是科幻概念。假設有一名古代人透過某種途徑得知了近未來的百層高樓的存在,他開始透過自己的經驗來構思在摩天大樓中的生活情況,比如爬樓層很辛苦,所以大廈裡的人會不願離開大廈,每隔幾層就會有餐廳、理髮店等設施。但是這一切的設想在電梯發明之後,就顯得荒謬可笑。
所以電梯效應的實質,是說人們常常運用當代的經驗進行推想,而忽略一些關鍵因素,而這些關鍵因素在真相大白到來的時候變得顯而易見。這就是當局者迷。
就比如現代的科幻電影裡,宇宙飛船是按鍵操作,銀河居然還是封建制或者聯邦制度,戰術是人海衝鋒,毀天滅地的超級英雄居然還打肉搏戰。顯得荒唐可笑。
這一點在夢境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人的夢裡不會出現沒見過的東西。雖然簡淵被額外的記憶影響,但很多東西他還是自己掌控的。所以眼下的這一切,一定是有什麼隱喻。可現在的簡淵陷入電梯效應中,完全沒有線索。
“你在想什麼?”孟醫生看向簡淵。
“沒有什麼。”簡淵搖搖頭。
“不要深度解析,不要深度解讀。人啊,這輩子本來就忙忙碌碌,就算你瞭解再深刻的道理也沒有用。有時候看到表象就足夠了。”孟醫生攤攤手,說道:“來,往裡面走,我這還有更多有趣的收藏品。”
往裡走,病房的幽深處傳來恐怖的叫聲。
“變狼妄想症,非常的罕見,他們覺得自己是狼人,甚至深信不疑,以至於改變了自己的生理認知。”孟醫生警告道:“非常危險,因為這種妄想症是真的會吃人的,處於捕獵的習慣,他們會捕殺孩子甚至是嬰兒。”
簡淵看向病房裡爬著嚎叫的人,表情複雜。因為這種精神病出現在上世紀的歐洲,那時候狼人的傳說非常多,所以有的歐洲人就患上了這種妄想症。後來這種病的起因被心理學家破解,再加上歐洲科技發展,人們對科學的認知越來越深,狼人只是變成了一種傳說,這種病就消失了。
如果不是在夢境,簡淵這輩子也看不到變狼妄想症的患者了。
喜歡我真是心理醫生請大家收藏:()我真是心理醫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