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司徒,這有什麼不對嗎?黃巾餘黨猖獗,這是朕下的命令,各地方自行招募兵勇以退黃巾賊軍。”靈帝道
“老臣並沒有說招募兵勇以退黃巾有何不對,只是那揚州牧劉辰的地界的黃巾軍早已經沒有了,揚州牧劉辰還在大肆招兵買馬,而且四處尋找黃巾軍,並以勸降為主,大量的俘虜流入揚州啊。”王允繼續說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靈帝聽後,反而大笑道:“劉縣侯為我大漢除黃巾,還收納了投降的賊軍,也為朝廷節省了大量的糧食。”
對於劉辰剿滅黃巾軍又收受俘虜,靈帝是不反對的,而是高興的,靈帝殺他們天下人要說他有違天和,養著他們又要錢糧,還容易出暴亂,自己洛陽裡的人力資源已經夠多了。
“陛下可知劉辰他透過這些奴隸大量修建鑄鐵打造兵器農具鐵鍋,而且還售賣道各地,他現在可是富甲一方啊。”王允道
“這不很好嗎?說明我讓他去揚州是對的,劉縣侯不愧是國家之棟樑!”靈帝反而稱讚道劉辰
“陛下!贖老臣直言,此子不臣之心也顯,陛下不得不妨啊!”王允道
在王允心裡,各路諸侯太守州牧,這些現在的軍事力量加起來是朝廷的十倍有餘,這些人遠遠沒有劉辰可怕,至少這些個諸侯的百姓是忠於大漢的,四百年的大漢江山,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就是如今的大漢天下。
可劉辰不同,要兵有兵,而且都是以一擋十的精兵,錢糧更是數不勝數,九江郡名聲便已經響徹整個大漢,現在整個揚州的白信都對他感恩戴德。
靈帝皺眉說道:“王大人,你有點危言聳聽了吧!”
王允搖搖頭道:“不陛下,陛下可知如今揚州百姓對於陛下的認知?”
“哦?他們怎麼看待朕?”靈帝問道
王允躬身而拜“陛下英明神武,百姓自然不敢亂言,只是在這揚州,百姓們只知天子名,卻不見天子之人,更不聞陛下之賢名,而劉辰不同,他在揚州百姓大部分都知道他,並認識他,對他也是無比尊敬崇拜。”
王允其實想說的就如將軍和士兵一樣,如果一個將軍賢名遠播,士兵無不受之恩惠,士兵們都很喜歡,這已經很可怕了。
更可怕的是,這些受過將軍恩惠的人,百分之七八十的都認識他,這才是最可怕的,他們知道賜給自己恩惠的人是誰,他日只要這個人一聲令下,大部分人都會為他赴湯蹈火的,你想啊十萬大軍想認識就已經不易,而劉辰三百多萬百姓有一半人認識他,除了那些小村小亭,揚州92個郡他已經跑便了,還不止一次。
“朕大漢江山如此遼闊,朕的恩澤也不能涉及每個地方,有劉辰這樣得臣子代勞應該是大漢的福氣,他劉辰再得名心,也是大漢之臣,朕之臣。”靈帝道
“老臣跪請陛下,請陛下不得不妨啊,加以時日,劉辰必是大漢之患。”王允跪地而喝道
王允見靈帝沒有說話,也沒有起身依然跪著,繼續說道:“陛下可知九江郡百姓已經把自己當做了劉辰的子民,並有小孩稱之為萬歲萬萬歲。”
靈帝聽此言一下怒了抬著桌案道:“王司徒,此事是真是假?誰人親耳聽見的?”
王允抬頭道:“老臣也是耳聞,並不得親耳聽見,但請陛下不得不妨,老臣有一計,便知道是否有不臣之心。”
靈帝聽了王司徒說的話,便有些顧慮了道“王司徒你請說。”
“那劉辰這段時間不是一直再賣鐵鍋賺錢嗎?陛下可稱國庫空虛,向他借10萬萬錢,劉辰財富之大,這點錢他還是拿得出來的,如果他以任何藉口拒絕,不臣之心便不必多說了,如果他給了錢,這就說明他沒有不臣之心,或者說有不臣之心但力量還不夠,需要積蓄力量。”王允分析著道
“若劉辰給錢,那麼陛下再繼續觀察,若是沒有不臣之心也就罷了,若有便派天下人討伐,劉辰再強大也不可能是各路諸侯刺史的對手。”王允繼續說道
靈帝聽著聞10萬萬個錢,大喜!道:“就依王愛卿所言,朕准奏!”
其實在靈帝心裡這10萬萬錢來得可真及時,自己又可以大肆修建園林了。
石城(南京),劉府內…
劉辰一拍桌案道:“陛下說國庫空虛,讓我以個人名義借國家十萬萬錢。”
“大哥,這不明擺著不是借而是取嗎,或者直接說是搶。”孫策道
此十關係重大,劉辰也派人差周瑜孫策等回來,商量事情,只有這兩個人和典韋,才是他自己心腹中的心腹,但典韋又不懂這些,只知道舞槍弄棒。
“大哥,我看不是朝廷國庫空虛,而是洛陽方便對大哥有所顧忌了,想試探一下大哥到底是何居心。”周瑜道
劉辰幾乎也想到了這層原因,不過劉辰現在還不是和朝廷撕破臉皮的時候,劉辰問道:“公瑾你說該如何是好?”
“錢…一定是要給的,這時候大哥遠不到和朝廷翻臉的時候,錢可以給,但是好處也是要索要的。”周瑜說道
“大哥不是缺牛馬麼,而馬就要耕馬,大哥缺什麼就問陛下要什麼,並說這裡面有7個億錢是自己的全部家當,而這三億錢百姓打鐵造鍋的錢。”周瑜繼續說道
劉辰笑笑不說話了,靈帝你喜歡錢?我也喜歡,然後突然笑道:“外加一條,洛陽城的鐵鍋生意壟斷制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周瑜笑道“那陛下不肯呢?”
“要十萬萬錢,我給他7萬萬錢,如果這還不答應,就讓他派兵來打吧,我劉辰也不想和靈帝苟同。”劉辰呵道
這只是萬不得已而為之,劉辰主要是要發展經濟,兩敗俱傷的事情並不是他想要的,這次服軟了,還有下一次,不過拖幾年後,等靈帝一死,太子辯上位,又是漢獻帝,再後董卓進京,他就可以不理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