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夕陽的餘輝已經落盡,唐德不得不斷了思緒,又為自己點燃了一盞油燈。
昏黃的燈火下,他將面前的古籍翻過,露出了正面,只見上面寫著幾個大字——《諸侯紀元錄》。
這個世界上能被稱為‘諸侯紀元’的歷史,大抵也得追溯到大秦王朝之前的歲月了,而這本書的作者更是一位久遠年代前的神血後裔強者。
他與無盡迷霧中周遊,途徑了五十三座城市,見識了無數或奇特,或瑰麗,或難以置信的景觀和習俗文化,並將之編纂為書,也就有了這傳世的《諸侯紀元錄》。
不難想象,在霧道修建技術還未普及,資訊交流不暢,人們的活動範圍只侷限於一座城時,這樣一本打破認知和地理上的束縛,帶著無盡幻想的書籍出現時,給所有人帶來了何等的震撼。
也就是那個時代,這本書幾乎是每一個富裕家庭的必備,流傳之廣幾乎遍佈已知地域,其內收錄的各城各地的故事和習俗,足以讓每一位觀看者耳目一新,心馳神往。
不過,當時間來到大秦王朝中後期,霧道開始普及,交流越發頻繁時,這本書已然落伍,再到了焱武王朝,焱武皇室雖沒有明確表態禁止此書,但他們幾乎不支援任何考古和追溯歷史的活動。
焱武皇室認為歷史永遠是向前的,社會永遠是進步的,千年前的古老和陳腐就應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不要再翻出。
由此,整個霧嵐界都似乎不怎麼在乎歷史研究,尤其是大秦立國之前,各種斷層極為嚴重,而唐德為了找尋這本書著實花了不少力氣,拖了不少關係,最後才從一位收藏家拿到這一本數十年前的手抄本。
當然,唐德不是真正的學者,也沒興致考古,又或者保護歷史遺留文化,他只是想透過對《諸侯紀元錄》的研究,從中窺出一絲諸侯紀元時代,人類的生活日常,從而反駁自己的一個猜想。
沒錯,你看的沒錯,就是反駁。
他心中隱隱約約有個可怕的想法浮現,可怕到連他自己都不願去相信,於是,他找來各種書籍,謀求各種途徑的反證,以期望證明自己是錯誤的。
可越是深入,越是瞭解,他的心卻越是止不住的下沉……
曾經,唐德無比篤定自己的平行世界理論,因為只有它才能解釋這個世界為什麼有那麼多他熟悉的事物。
從語言,到文字,從度量衡,到曆法計時,從吃穿用度,到房屋建設,從柴米油鹽,到一針一線,雖具體到細節中有很多不同,但他都能找出那個世界的影子。
也因為那似是而非的神話傳說,因為那開創天下一統的大秦帝國。
但當他深入鑽研歷史,並學習各種知識時,卻不由得泛起困惑。
因為哪怕這是平行世界,哪怕這個世界和唐德所熟知的發展軌跡差距甚大,但某些固有的規律卻是不會變得。
任何一種事物或制度從出現,到發展演變,到完善,再到不合時宜,到被社會淘汰,退出歷史舞臺,也都應該會呈現出一個清晰而完整的過程。
舉個例子,在那個世界,眾人皆知的科舉制度就起源於隋,發展在唐,到了宋元已然完善,進入大明時的八股已經開始禁錮眾人思想,最後沒落與大清。
這本就是一個完整的發展鏈,闡明瞭事物從起源到毀滅的過程。
而在這一界,與諸侯紀元時,人類只是奴隸,哪怕是有所進步,也只得依靠主人的賞識;到了大秦則有了學舍選拔人才,再到焱武王朝,則是學舍和學院相結合的形態。
這也是一個完整的發展鏈,符合事物演變的規律,或許這個過程會因細小而被忽略,或許歷經無數歲月,終究會淹沒在時間長河裡,不為人知,但哪怕是平行世界,萬事萬物都不可能憑空出現,也不可能憑空消失。
然而,問題來了,這個世界的很多東西,尤其是唐德所孰知的事物,比如說文字語言,度量衡,算術幾何,經濟政體等等,都不符合這個規律。
他們自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時,就已經很完善了,或許在其後的歲月中,會有細微的變化,但追溯源頭時,卻發現不了他們出現並完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