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伽羅聽父親將觀察好的幾個‘女婿’人選的情況說完,沉吟片刻,道:“父親看好的人自然都是好的。只是……這幾位舉子都是寒門出身,三妹妹性子又有些綿軟,女兒擔心,三妹妹嫁過去會被人轄制。”
貴女下嫁寒門,這在大齊朝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科舉制度經過上百年的完善,沿襲至大齊朝,已經成為朝廷選官的主要途徑。
彼時雖然也有門蔭、舉薦,但這樣得來的官兒,到底不如科舉入仕底氣足。
且還有一句話,‘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唯有透過科舉的重重考驗,才能入閣拜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所以,大齊朝科舉盛行,權貴們也漸漸將家中兒女的婚配物件轉移到了那些新晉的進士身上。
嫡女捨不得,嫁個庶女還是可以的。
如果那進士的才能實在出色,就是金尊玉貴的嫡女也能許配。
過去幾十年間,每逢大比之年,都會傳出某權貴招新晉進士做女婿的訊息。
貴女下嫁,不能說是十里紅妝,但也是嫁妝豐厚。權貴們既然願意跟寒門結親,為得就是培養一支潛力股,對進士女婿自是百般照拂。旁的就不說了,但是生活上就不能委屈了。
寒門出身的進士們,倒也不全是出身貧寒的,在古代,但凡能得起書、考得起科舉的人,基本上都是小康之家。
好一些的還是一鄉富紳或是當地土豪。
但跟真正的望族權貴相比,還是差了許多。
貴女們嫁入這樣的門第,少不得要吃一些苦頭,受些委屈。
這也就罷了。還有那等無恥的偽君子,娶了人家嬌養的女兒,得了岳家的扶持,用了妻子的嫁妝,卻還要用各種名義比如婦道、孝道)壓制妻子。
彷彿只有這麼做了,他才是個堂堂偉丈夫。
還有一些出身寒微的婆母,既得意兒子娶了千金小姐。又覺得兒媳婦出身太高不好管制。便刻意讓兒媳婦‘立規矩’。
看著曾經高高在上的貴女,卻要卑躬屈膝的伺候自己,便得到了莫大的滿足。
顧瓊是大房唯一的庶女。生母小透明,連帶著她也有些懦弱。
雖然最近一段時間,顧瓊跟著妙真大師學習,人變得開朗了許多。也會一些小算計。
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顧伽羅覺得,似顧瓊這樣的出身和性情。最好是能嫁入規矩嚴正的世家。
哪怕是嫁給不出色的人,有家裡的規矩制約著,又有父母長輩管著,也許不會過得太風光。但也絕受不了委屈。
至於那些不知根底的科舉新貴,顧伽羅真心認為不適合。
顧則安知道大女兒因著生母的關係,對翠姨娘母女格外關照。是以方才妻子留下女兒一起旁聽的時候,他也沒有反對。
顧伽羅的語氣中隱約帶著不贊同。顧則安也不惱,捻鬚一笑,“你父親我又不是死人,豈會眼睜睜看著三丫頭受委屈?”
顧伽羅還有些擔心,“可是……”說話的同時,忍不住扭頭看了看身側的宋氏。
宋氏是女人,倒與顧伽羅想到了一起,孃家固然能為出嫁女撐腰,可也不能時時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