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問題很多,如黃巾軍氾濫成災,號稱數百萬。如政令不統一,各地郡守強豪自行其事。如田土荒廢民眾苦不堪言等。
自從劉備入主青州後,除了黃巾軍之事懸而未決,其他的都不是問題。不遵號令的,擁兵自重的各地官員或強豪,都已經從青州地面上消失掉了。如今青州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劉備乃青州之主。
對青州地界各地官員和強豪下手的,不是劉備,而恰恰是以褚燕為首的黃巾軍。這都是早已打入褚燕部內部的荀攸與劉備聯手而為之。
劉備在暗地裡掌控青州之後,並沒有及時容納和收編青州黃巾軍。在荀攸,荀彧,郭嘉的建議下,維持著青州黃巾軍氾濫成災的局面,以天下諸侯都以為劉備無暇他顧,而暗自積蓄力量以圖天下。
劉備知道亂世爭雄,莫不是爾虞我詐,無所不用其極。既有黃巾軍為幌子,而讓天下諸侯對自己掉以輕心,自然採納了三大重謀的建議,明面上對青州氾濫成災的黃巾軍叫苦不迭,實際上在大刀闊斧治理青州。
在此不得不說下青州黃巾軍的現狀。劉備早年率兵救青州之時,不但承諾過褚燕,而且還指點過褚燕可佔山為王。褚燕也相信劉備,還就真的就佔山為王。
因此褚燕部算是受損最小,聲勢最大的一股黃巾軍。尤其在張角兄弟死了之後,褚燕以明其心,改名張燕,更是讓青州黃巾軍隱約成了全天下黃巾軍的標杆。
標杆就有凝聚力,就有號召力,以致全國各地戰鬥失敗的黃巾軍都不約而同地輾轉來了到青州,都來投靠褚燕。這就讓本就勢大的褚燕部更加人多勢眾。
當年張角死時,從廣宗城突圍而的黃巾軍分兩部。其中張寧率一部十幾萬北上幽州,由關羽和徐晃接應,基本無損進入幽州歸了劉備。
其中另外一部分十幾萬人由陳敗和萬秉兩個渠帥帶領去青州,被朱儁殲滅了一半。陳敗和萬秉也就率萬餘殘兵來到青州投奔褚燕。
還有從宛城率十幾萬青壯突圍的孫仲和趙弘部,其中大部分由趙弘帶領也來到青州投奔褚燕。最神奇的是孫仲帶領小部分走到了幽州投奔黃巾軍大小姐張寧。
相對於歷史同期,青州黃巾軍可多了好幾倍。如果說歷史上曹操征討青州黃巾軍,組建了三十萬青州兵,那麼現如今劉備分分鐘可以組建百萬青州兵。
嗯,只要有這麼多裝備,只要後勤有保障,劉備現在就可以收編百餘萬青州黃巾軍的青壯,還都是見過血,經歷過大小戰鬥無數的青壯。就問你怕不怕?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不說沒有這麼裝備,也沒有充裕的糧草物資供養百萬軍隊,更沒有必要。招人防備嫉恨不說,訓練和管理百萬軍隊也不是常人可為,劉備自己及麾下就沒人做得到。
目前劉備對青州黃巾軍處理的設想是,屯田。最多篩選抽調五十萬左右的青州老兵作為預備軍,平日一邊種田一邊訓練,萬一有突發狀況,武裝起來就能打仗。
收編和改造青州黃巾軍是個複雜漫長,工作量非常大的事兒,劉備準備三到五年時間做好。嗯,劉備就負責思想工作,其他的由荀攸主持,荀彧和趙雲等協助。
換而言之,青州黃巾軍人數眾多,都已經是劉備的人。或者說當眾黃巾軍人數最多,實力最大的一個就是劉備。無論麾下的兵力,還是治下的人口,黃巾軍佔了一大半。
還是那句話,只要歸入劉備名下,黃巾軍就洗白了。劉備可是實至名歸的漢室宗親,是逍遙侯,是青州牧,是得到先帝金口認可的。就算別人心中不認同,口裡必須承認。
除了青州黃巾軍,當今天下還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黃巾軍殘餘勢力。青州的褚燕部自然是人數最多聲勢最大的一股,號稱數百萬,包括男女老幼還真有四百餘萬,其中中青壯若一百五十萬左右。
其次是青州,豫州,兗州交界處活動的波才部,也有百餘萬眾,其中青壯若四十萬到五十萬之間。波才當年也是仿效褚燕,在打不過朱儁和皇甫嵩的情況下,率部一頭鑽進了大行山中。
其後也有不少黃巾軍殘部投奔波才。如管亥部,孫觀部,臧霸部等等,許多不知從什麼地方跑過來的大小渠帥及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