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賢弟!”荀攸也是個灑脫大氣之人,一樣頗為親熱地叫。不料頓了下又說:“愚兄有個不情之請,不知賢弟?”
劉備心裡一咯噔,不情之請?該不會讓我現場做詩吧?不過這才結識個《三國演義》中的牛人,看情形戀情正熾,呸,是互有好感。劉備自然表現得很欣然地說:“公達兄請說,小弟如力所能及,定無所不從!”
“聽人云,盧公曾命題作文,玄德六步成詩。不知愚兄可否也見識下玄德的絕世才情?”荀攸一聽劉備很有誠意之語,心中對其好感的指數在飆升!
荀攸卻也不無考校之意,傳言終歸是傳言,只有親自驗證才能確定。這就是荀攸穩重睿智之處。
“這真讓公達兄見笑了,那都是被老師逼的!”劉備笑了笑又說:“當然,公達兄有這雅興,小弟就獻醜了,還請公達兄命題。”
“玄德賢弟,愚兄可是洗耳恭聽呀!”荀攸劍眉一揚,又指著洛陽城說:“就以此地,此時,此情而詩吧!”
劉備點點頭,裝作沉思狀,在古城邊左瞄瞄右瞅瞅。其實是在自家大腦記憶庫中尋找合適的詩。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就叫《秋思》吧!”劉備緩緩吟來,還有點裝那啥地說。
劉備從四月春濃之時出門,現在已是十月肅殺的深秋了。出門在外,對家,對家人的思念在所難免。想寫封家書來著,怕承載不了太多的情思。就算寫好了想寄出去,臨寄之時又想拆開寫點什麼。
“妙呵,妙呵!意味深長,餘味不絕!”荀攸搖頭晃腦,一邊吟一邊說:“詩是絕妙,不過少了點……”
劉備見荀攸如此說,就知道此公啥意。這時代人行文寫賦,總要表達點高大上光偉正的東西。如理想,抱負啥的,最好是憂國憂民什麼。也就是說荀攸認為太小眾,只有柔情而沒壯志。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秋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劉備沒有接荀攸的腔,而是又吟了一首。
劉備就不信張籍的《秋思》和司馬光的《過洛陽故城》鎮不住他荀攸。讓你要憂國憂民的!
“呃……”荀攸徹底無語,心中不斷高呼著:“這是一個十一歲孩子吟的詩?這就是名動天下的劉玄德啊!”
荀攸本來對自家的小叔荀彧天資聰穎就嘆為神人。這下才知道什麼叫妖孽,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玄德哦,你讓愚兄覺得白活了呀!這詩叫什麼?”荀攸越回味第二首詩,越覺得這詩表達的東西太多了。也對劉備這個人另眼相看,甚至有點刻骨銘心!
“這詩就叫《過洛陽城》。”劉備笑了笑,又說:“公達兄何必枉自菲薄,作詩只是小道,比不了兄長胸懷安邦定國之才。”
有人道自古文人相輕,同行相踐。其實在漢代來講,這些牛人還是彼此敬重推薦的。如荀文若就為曹老大舉薦了大量的人才。又如徐庶走馬薦諸葛等,都成為千古佳話。
在漢末這個時候,文人都喜歡開派對,舞文弄墨,相互恭維吹棒。最有名就是許氏兄弟主持的月旦評了。現在劉備和荀攸就有這麼個意思。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賢弟胸中自有天地,愚兄實不如也!”荀攸嘆息了一聲說:“愚兄真不敢相信賢弟才十一歲,更不敢想像賢弟是第一次來洛陽。”
“倘若說賢弟的才情是小道,這天下就沒大道了!”荀攸說到最後姓和名都省了,這是進入引為至交好友的節奏呀。
荀攸和劉備互動得熱火朝天,在彼此約好下次再敘後,荀攸心滿意足地走了。當然也沒少指點劉備在這都城洛陽裡注意什麼,嗯,以及蔡邕府上在什麼方位。
“公子,俺實在很些不太明白,你們素昧平生,為何有如老朋友一樣熟絡?”典韋在荀攸走遠了,有些費解地問。
“惡來,有句話叫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看得順眼的人,自然會多親近,剛才就是這樣。”劉備笑了笑解釋著。
“不明白!”典韋從來都是如此直白,說不知道就不知道。典韋是不明白劉備兩個說什麼,又為什麼說這麼多。
應該說在典韋這兒,從來不廢話,三兩句了事,不然就開打,打完了還是三兩句,就問你服不服?嗯,就是如此簡單粗暴!
“你不明白就對了!”劉備無奈地再次放棄說教這傻大個。對牛彈琴都不是,比鐵樹開花還難。
“哦!”典韋應了一聲,口裡不知道在嘟囔著些什麼玩意兒。
洛陽城不大,卻也很複雜。若非有蔡邕以前的留址及荀攸的指點,劉備和典韋一時還真找不到座落這條有點略顯僻靜的小巷子的蔡邕。
紅染的朱門,飄瓦的圍牆,厚朴的府名,莫不彰顯著府主人的地位和氣質。這就是漢末大學者蔡邕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