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躺在破床上,碾轉反側,無論如何也睡不覺。看著在如豆油燈下的母親一針一線在忙乎。劉備的眼睛有點溼潤,恍惚間他也睡過去了。
一個十歲的少年,就算是穿越眾,也抗不住生理上的脆弱,累了就該會好好睡覺。
……
三日後。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四月十八日。十歲的劉備與九歲的劉德然出門求學,拜同是涿郡的盧植公為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是日清晨,也陽光明媚,惠風和暢,山花遍野。正是求學歷遊的好日子。
劉母和劉元起及一眾鄉鄰,把劉備兩兄弟送至村口。所有一應注意事項,在這三日內大人們早事無鉅細交待清清楚楚。
看著揮手而別的親人,看著偷偷抹淚的母親。劉備高聲而吟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一首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由劉備口裡脫口而去。此情此景再恰當不過,再多言語也抵不過這短短的六句。
“備兒,這叫什麼?”劉元起一聽,歌不像歌,辭賦也不像,不由問道。
“這叫詩,名為《遊子吟》。”劉備可不管族叔懂是不懂,張口答道。然後與小胖子劉德然昂首挺胸大步走向求學之路。
“詩?好詩好詩!”劉元起雖然不知所云,可是一點也不防礙他領略這詩意。恰如其分,此情此景有此詩足夠,不需要再多言語。
“劉家興旺可期矣!”劉元起開懷一笑,率眾人返回。此後更加善待劉母。
值得一提的是,劉元起的悍妻從此對劉備的母親也不再冷言冷語冷臉相向。對丈夫對其資助也不再說什麼。
如果說是詩的力量,這沒人相信。應該是自家的小胖子劉德然跟著劉備了吧。又或她根本就是個有口無心的婦人。
還有一點讓劉備沒料到的是,自己的《張府後院桃花》和《遊子吟》兩首詩,以涿郡為中心傳播,至整個幽州,乃至洛陽。
劉備不是沒想過以詩詞出名的捷徑。不過也就是想想,在漢代有辭賦,可沒唐宋興行的詩詞這種文體。一個新文體或新生事物要讓人接受可不是易事。何況自古文人相輕。
最後劉備微具詩名,也屬無心插柳罷了。雖然說可以出名,也有利於團結人才。不過要實現理想抱負,或者說爭霸天下。最後還是要靠拳頭。
“槍桿子裡出政權!”太祖一句話說穿了其中三昧。不論是紙上談兵還是說清談誤國。無不說明硬實力決定一切。
現在的劉備滿是遊子情懷,有點亂,有點傷,而更多的是新奇和期待。
不過很快劉備就剩下了滿懷悲憤。一路之上所見所感,無不讓他感懷。無論是田間地頭的人們,還是路上的行人。除了極少部分,大多數都是面黃肌瘦,衣不蔽體。尤其他們雙目之中盡是悲苦和麻木。
其實劉備很清楚,這都是這個年代,這個政權,這個制度所造成的。說明白點就是世家的鍋。
土地是他們的,人口是他們的,天下都是他們的。平民百姓辛苦一輩子,吃不飽穿不暖,還越陷越深。
最重要的是世家掌握著教育。一個民族的傳承就靠其文化,文化傳承不絕,民族不倒。沒有文化傳承,一切都白瞎。
開啟民智,隨便去說說太容易。真要做,路漫漫啊!應該說一旦動世家的利益就是與全天下為敵。
而現在十歲的劉備能做什麼?又可以做什麼?
喜歡我的三國有些亂請大家收藏:()我的三國有些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