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之事,皇帝已是聖命,六部攜手同辦。而這六部因職權不同,且官品同等,朝廷擔心萬一意見相悖,到時事出左右,這賑災之事怕是非但不能極快落妥,反而平添不少麻煩。
官位相近之人,最是容易意見相悖,反出亂事。故而這六部攜手共處梧州天災的同時,也得尋一人為此事之首,統籌這樁要事。
六部尚書的官位,在朝中也是位高,若想尋一人領籌六人,且讓六人心甘領服。此人的身份非但尊貴不能一般,且這手上也得有拿得出的能耐,方才能壓得下六部這幾位尚書大人。
何人有這能耐,這資格,統籌六部尚書?王丞相既然提了此意,心裡頭自也早有人選。而他想向皇上言諫的不是旁人,正是當今太子。
寒祈。
對於太子,朝中文臣多數持扶,尤其這朝堂重臣王丞相,更是心早傾定。王丞相,乃是太子手中最強的一把利器,只要王丞相支援他,這東宮太子之位他便坐得穩當。
朝中文臣大多支援太子,王丞相更是如此。只是太子雖是嫡長子,年幼時便已過繼到皇后膝下,且文韜武略樣樣通精,卻耐不得逍遙王舅母家的權勢以及皇帝的偏寵。所以這太子之位看著雖是堅穩不可易主,不過陛下聖心,幾人可猜。故而王丞相也是處處費心,事事算計,就想給太子製造立功的機會。
只要太子能為陛下分憂,能解天下民苦難事。
那麼這太子的位置,便是真的坐穩了。
王丞相心裡頭究竟再打哪門的心思,皇帝怎會不知,朝廷之上王丞相的話才剛落下,他便清知這老丞相又在尋著法子給寒祈製造機會,讓他立功建業,好穩坐太子之位。
王丞相的心思,皇帝是明的,只不過朝堂之上他並沒有點破,不過是點了頭,暗意了自己心中已是清明。
朝堂之上沒有直接下旨定了這人,僅是言了稍後再議。待朝事退朝後,皇帝這才命人宣了太子與逍遙王入宮,議選賑災之事。
皇帝旨命,何人膽敢背違,在得旨傳後,寒祈與寒燁當即入了宮,拜見父皇。
一身正體朝服,太子神態正端,氣宇軒揚,意現氣傲。倒是逍遙王,全然沒有進宮面聖當有的恭尊之心,反而像是尋常人家的兒子入了父親房中問安。就是一身平素常見的素繡花錦常服,髮束玉冠,全是一副逍遙得閒樣。
二人給人的感覺雖是截然不同,卻皆非常俗之人所能較比。便是入了宮,進了御書房,太子與逍遙王這才齊揖拜道:“兒臣拜見父皇,父皇萬歲安康。”
這兩個兒子,是皇帝最為鍾喜的兒子,二人不若才學,還是文韜,便是旁的一切皆是人中龍鳳,上上之選。太子行事雷令,乾淨利落,心思戾狠,手腕斬銳,是個能成大事之人。而寒燁,其性看著與之倒是全然不同,最是煩厭這些權權利利的事。若是要他說,與其讓他在這些事上計了心思,還不如讓他瀟灑一世閒遊,那樣的日子才是他所要的。
太子行事快立,而逍遙王,則像是個只想閒,不願擔起責任的主。這等萬事偷閒的性子,在天家中當是最不得喜,讓皇帝最看不上眼的性子。可不知為何,比起行事果敢的太子,皇帝明顯更是鐘意他的這位三皇子。
明明是一道揖禮作拜,看著寒祈的時候,皇帝的眼中是嚴厲的,頷首而點,出聲讓二人免禮。視眸看著寒祈的時,眼睛深處都是厲嚴,可當視線移落到寒燁身上時,倒是祥慈了不少。眸中微微含了幾分不甚明清的笑,笑含點了頭,皇帝這才說道。
“你們兩個,都起了吧。”
“謝父皇。”
禮拜落,二人這才齊著起了身,待二人立身站定,皇帝這才說道:“朕今日喚你二人前來,你們可知所為何事?”
此話剛落,皇帝的視線直接落掃在寒祈身上,而太子則垂眸拜禮回道:“稟父皇,父皇此次通傳兒臣,想來是為了梧州難民之事。”
梧州天災。
如今朝堂之上最大的麻煩,便是梧州三年天災,百姓苦飢慘悽。
天既降下難災,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必得立行策對之法,速解此事。
父皇心裡頭在動什麼心思,寒祈如何不知,此次特地將他兄弟二人召入宮中,顯然為的正是梧州天災之事。一道命,直接將他召入宮中,且王丞相也立站在御書房內,此次召見究竟為了何事,寒祈心裡已是遊了幾分明。
只是心思雖是猜明幾分,可對於寒燁為何一併叫父皇見入宮中,寒祈這心裡頭確是難定的。故而面上看著無半分現差,仍是一派正端行事的正戾模樣,不過太子這心裡頭,怕不只在寒燁身側遊離幾遍。
梧州之事,當速辦,可父皇這一次卻同時傳命他兄弟二人,二人同時現於御書房,此事到需多多探思。
皇帝的心思,是這天下最不得胡猜的,故而寒祈心裡頭也只敢暗下過遊。父皇的詢問,寒祈如言照答,而他這應答的話剛剛落下,便見皇帝略著頷點了頭,而後說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朕此次召你兄弟二人入宮,為的便是梧州天災之事。梧州連著三年乾旱,田中莊稼顆粒無收,百姓食難裹腹苦遭飢餓痛纏。自古民以食為天,若是想要江山穩固,這民心必是亂不得。可如今連著三年天災,梧州百姓竟被逼不得不背井離鄉,一路討乞上湧京都。此事若是不能儘快妥當處理,於民心不利。故而朕今日命你兄弟二人前來,為的就是這梧州天災之事,看你兄弟二人何人能為朕解了這一份憂。”
這話方落,皇帝直接言收片頓,頓下的同時眼已巡掃寒祈和寒燁,一番遊掃之後皇帝這才續道:“梧州之事,事朕已定,戶部兵部工部為首,其他三部輔協,必在短時之內辦妥這一件事。只不過朕雖命意六部同協辦處,可若無人統協,免不得事出左右,添贈煩端。故而朕今日便是想詢,你兄弟二人何人可替朕辦了這一樁差事,辦妥梧州難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