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歷史軍事 > 建安天下 > 第五十二章 曹阿瞞(3)

第五十二章 曹阿瞞(3) (第2/3頁)

推薦閱讀:

來人身材魁梧,面容粗獷,正是夏侯惇。

夏侯惇見門外所候的趙雲和周倉,疑惑道:“阿兄這是來客人了嗎?”他不予打擾,準備轉身離開。

曹操起身來迎,“元讓你來,今安定兄來尋我飲酒閒談,我來介紹你們認識。”

夏侯惇由是止步。

“此乃吾弟夏侯惇,”曹操向趙普引薦,然後他又對夏侯惇道:“這位便是我常與你提起的冀州別駕從事史趙普。”

自曹操在京師聽盧植談及趙普未卜先知,識人斷才猶如神人,不止一次在夏侯惇面前提及趙普,這讓夏侯惇對這位神秘人也充滿了好奇。

“原來是阿兄一直提及的先生,”夏侯惇拱手行禮,“得見先生是惇之幸也。”

史書記載,夏侯惇一生多在軍旅,但仍不忘治學。他常親自迎師,虛心求教。可以說是半個文人。

趙普對此一開始是有疑惑的,一個粗莽而勇猛的武將該不會有這般的虔誠的態度。

但隨著瞭解漸深發現,夏侯惇誅殺羞辱其師的人並非是意外,或許夏侯惇本身是想以儒家經學為安身立命之本的,只是其在儒學的天賦或許有限,又或者隨著時勢變化,不得不走上武將一途。

這時夏侯惇對他態度印證了這點。

“普受不得如此禮遇,”趙普忙拱手回禮。

三人回房繼續喝酒閒聊,不久曹操醉酒,坐立不穩,讓夏侯惇好生陪趙普,自己入屋便睡。

夏侯惇藉機向趙普請教經學,趙普對漢時的儒家經典其實理解不深,但他可以站在後世無數儒生、經學家的肩膀之上。

東漢時的主流儒家經義皆以今文經學為主,今文經學是自西漢獨尊儒術以來形成的儒家流派,其特點是微言大義地闡發說明孔子的思想,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今文經學的主流是“春秋公羊學”,所謂“公羊學”即為《春秋公羊傳》裡所闡發的微言大義,主要包括大一統、大居正、大復仇、通三統、統三世、更化改制、興禮誅賊等。

大一統不必說,凡是封建王朝最鼎盛時期,無不是華夏大一統之時。

大居正是以恪守正道為貴。大,尊尚的意思。

大復仇則是儒家文化中少有的血勇思想。

儒家經義在最初的時候,並非只有仁、善這兩個外殼。

《禮記·曲禮》:“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意思大概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無論仇人在何處都要找到殺死他。兄弟被殺,要隨時帶著兵器準備報仇。朋友被人殺,要麼你為朋友報仇,要麼離開這個國家,反正不能和他的仇人同處一國。

前後漢是儒家大復仇主義最盛行的朝代,為父母血親朋友而殺人的事情層出不窮,而且這是被社會所提倡的。

公羊派甚至有“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的思想。

即父親如果無故被殺,兒子可以向君主復仇,這是孟子“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思想的體現。

通三統出自《春秋公羊傳》,“王者存二王之後,使統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禮樂,所以尊先聖,通三統。”

最新小說: 穿越之萬古明君 快穿:每次都在玩養成 小王爺威武 鐵十字軍旗永不落 勇者名叫惡龍 士頌三國 因為我是殭屍 大唐機械夢 娶個女鬼老婆 我的三國有些亂 來到明末 三國之我有屬性點 建安天下 大明:從少年天子到綜武盟主 工業中華 貞觀:我來自未來 太陽與雄獅 大明:天天死諫,朱元璋人麻了 漢末之海上霸業 貞觀女婿:李二求我做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