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村的百姓都在修整村上的路基:拔草,鏟淤泥,丈量,做標記,用木板圍框子。等這批磚運到各村的時候,他們已經把準備工作做好了。
泥瓦工負責鋪磚,其他人負責浸泡,遞磚,拌沙漿,分工明確,秩序井然。
方里正帶著人送來了一批青石板,馬匹和車輛是鄉君府借給他們的。方里正感激涕零,還帶來了一隊石匠和泥瓦工。
章辭微笑道:“方里正想得真周到,這些工匠正是我們需要的。這邊都是領糧食幹活,也不好給各位付銅錢,就還是給大家分點糧食。”
“謝謝鄉君,謝謝公子,有糧食已是大恩。”工匠們忙不迭地感謝著。
這個時節已經沒什麼土建活可做,他們都閒在家中,能過來幹活領些糧食,也能緩解一下家中糧食緊缺的壓力。
墨箋把工匠們帶到各處補充人手。
村上的路都是直接鋪滿,要走路的地方會搭好小木橋供人通行。
忙了兩天,各村的主要道路都鋪上了磚,另外一半石子路也澆好了。村民們開心得像過年一樣。
接下來的六天時間,鋪的是東西向的兩條大道。
開運村和又一村之間的那條道鋪的是地磚,延伸二十里,連線西邊的橋上村。這條大道通往廣運縣城,鋪好一點也是面子工程。
七家渡前面鋪的是青石板,一路通往東邊的十里崗。北面的何家邊、劉家圩、紅豆崗、錢家堤、青山村和吉祥村也用青石板路相連。村民都覺得很榮幸,河田村和松林村只是用石子路相連呢。他們幹活也特別賣力。
這樣,昌平鄉十三個村子,都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上有磚路。
成本也很重,青石板用了幾千塊,地磚要以萬計。
陳帆心疼地抱著章辭:“那個橋上村不給我多好啊,我少鋪幾十里路呢。”
章辭拍了拍她的背:“那西邊的黃粘土也不屬於你了。”
陳帆捶了他一拳:“怎麼就正好在那邊上呢?那邊也真是怪,連個村子都沒有。十里崗也是,走十里才走到那麼一個村子,周圍十里又沒人了。”
“所以這裡荒涼啊。但是鄉君不會繼續讓他們荒涼的。”
陳帆又捶了他一拳。
十月十六是大雪節氣,但是沒下雪,天氣還很晴朗。河田村那座最大的宅子面前圍滿了人。
那是之前一個匪首的宅子,端的是高牆大院,寬敞豪華。其他鄉民忙著燒磚鋪路的時候,木匠們就在這裡忙活。鄉君府也受了好幾天議論。
大門開了,墨箋甩了甩鞭子,聲音傳遍了全場:“現在都可以進去參觀,注意秩序,不可隨意觸控。”
鄉民們規規矩矩地走了進去,只敢用眼睛看,不敢用手摸,更不敢亂走亂撞。
正廳有三間,擺著好多靠背椅和矮几,看著是個喝茶待客的屋子。正院是一個超級大的院子,還有個影壁,上面寫的字他們也不認識。正房是三正兩耳的,東西廂房也是三正兩耳的。人們驚訝地發現,每間屋子裡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桌子凳子,還散發著桐油的清香。
“這是要做學堂嗎?”
“這麼多書桌凳子,能坐好多學子吧?”
“起碼能坐幾百人。”
“那又怎樣,我們又供不起孩子讀書。”
東邊那進的屋子裡也是桌子,每張桌上還有一個小架子,掛著毛筆。
“快看快看,毛筆欸,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毛筆。”
“也不知道我孩子能不能用上這毛筆。”
西邊那進的桌子比較寬大,椅子是有靠背的,看著像是給夫子們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