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放下剛搛起的肉:“齊家門風如何?那齊家公子人品怎樣?”
她以前沒具體瞭解過。
“還好。”緗簡說得很簡單,陳帆沒再問。能說上一句還好,應該不是什麼過分人家。
流民們現在已經不能叫流民了,他們住進了村子,該叫村民了,是昌平鄉的鄉民了。陳帆給他們發了幾天量的糧食和柴火,他們這兩天可以自己在家裡做飯吃。
不會讓他們餓著,也不會讓他們吃太飽。幹活的可以多領一份糧食,惹來很多羨慕的目光。
挖黃土的工場搭了棚子,黃土都沒淋到雪。河泥河沙也都有棚子遮擋著。
踩泥的活在繼續。冬天讓百姓踩泥太冷了,效率也低。章辭就決定用牛來代替人力。在工場旁邊挖了幾個圓坑,坑底鋪上平整的石塊。黃泥加水拌好倒入坑中,牽來幾頭牛,蒙上眼睛,讓人牽繩引著牛一直轉一直走,不斷地踩著攪拌著。
木匠們做好了幾百個模子,各種尺寸都有,厚度只有平常磚塊的一半。
邊長一尺的規格是是陳帆提的,章辭提出過疑問:“面積大了會不會容易碎?碎了怎麼補?平常蓋房的磚小一點,換起來也方便。其它地方可以買到,不用擔心材料不夠。”
“京城裡鋪在地上的磚是怎樣的?”
“京城裡確實有這麼大的,但是京城那邊的工藝要求高,燒製時間長,燒出來的磚質量好。這邊可能比較粗糙。”
陳帆看著他:“我就是想試試。”試試這種方方的地磚。
“要不尺寸小一點,用半尺見方的也可以。”她也不瞭解磚對馬車的承受力。
章辭笑了笑:“幾種都試試吧。”
河沙趁著天晴的時候不停地翻曬,基本上幹了,用篩子篩出細膩的。石灰也從遠處運來了。章辭按照他所知道的比例,讓村民將黃土、黃沙和石灰進行充分攪拌。幾百個村民將泥漿放入模子塑型,刮平,再脫模。
冬天的泥坯不容易晾乾。工匠們就搭了幾個灶,將磚塊放進去用熱氣稍微烘乾成型,再拿出來。
小雪飄了兩天,天氣就晴了,地上也沒有積雪。很多窩在家裡的村民都跑出來活動了,他們很想看看壓過的地面狀況如何。
還好,路上只是溼溼的,並不是爛爛的。他們試著走了走,粘腳,但還不至於踩成一個個泥坑。
大家都歡呼起來,以各種速度向工場趕去,去看那裡做磚的情況。
兩個磚窯已在這幾天搭好,燒火烘過,像兩座可愛的小房子。
工場的地上架子上擺著兩萬塊泥坯磚,整整齊齊的,煞是壯觀。
“怎麼有薄的有厚的?”
“這麼薄能砌牆嗎?”
“這不像是砌牆的磚塊吧?”
“聽說是要鋪在地上的。”有人訊息比較靈通。
“鋪在地上,那下雨天就不用深一腳淺一腳了?”
工人們開始往窯中放磚。
由於磚塊的尺寸不同,章辭還和窯工們商量了一些擺放的方法和間距問題。他和陳帆全程看著工人們擺放磚塊,看著磚與磚之間的距離是否始終都能保持規格。
為了保證燒窯的溫度,章辭派人買來了一批煤炭,和木柴搭配使用。墨箋和緗簡負責記錄燒火的溫度和時間,以及燒製期間還做了哪些操作。
兩人帶著孩子們到各處轉了轉。看百姓們翻地,除草,清理田中的石塊雜物,看各村的路況,讓孩子們記錄,畫圖,分析修路和種植養殖計劃。
等了三天,到了開窯的日子了。窯工們從窯頂慢慢地窯內注水。
孩子們不懂這個操作,自然要問為什麼。
“如果現在就開窯把磚塊拿出來,行得通嗎?”陳帆先問了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