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廠裡開黨委會。
在會議的最後,楊偉提了一個臨時議題。
他道,“這段時間李幹同志非常辛苦,沒辦法,試飛隊就剩下他一個能飛的。我琢磨了挺長時間了,有這麼一個想法,大家討論一下合適不合適。”
楊偉說道,“我看,是不是針對試飛員提出一項專門的補貼,按照飛行時間來計算。一來可以提高試飛員的積極性,二來嘛,也能改變我廠留不住試飛員的局面,這第三嘛,部隊的同志工資的的確確太低了。”
“李幹同志是正排級幹部,工資還沒有我們車間工人的高,這不妥。”
廠長立即點頭說,“老楊說得對,試飛員的待遇是要改善改善了。除了部隊發的工資,我們廠裡完全可以提供一些專項補貼嘛。試飛員是高技術人員,價值千金,待遇總不能不如我們生產工人。”
“老楊,你具體說一說,大家議一議。”
楊偉立即把設想提了出來,“我個人徵求過李幹同志的意見,他提了一個很實在的方案,原則是多勞多得,按飛行小時裡計算補貼,比如飛一個小時給3到5塊錢的補貼。這也符合我們按勞分配的大原則。”
各委員們紛紛發言,沒有不同意的。
整整72架戰機的出口訂單能定下來,李幹立了汗馬功勞,給飛行補貼非常應該,再說了,現在廠裡經費足得很,完全不用為錢發愁了。
即便是有個別人覺得不合適,也不會為了公家的錢去得罪那麼年輕的一等功臣。
會議形成決定,針對試飛員提出了飛行補貼,每飛行一小時按3.5元的標準進行補貼,不足一小時按一小時計算。
與會眾人誰都想不到,他們單純為改善本廠試飛員待遇的飛行補貼,會很快成為全軍的標準。
吸引大批飛行員積極訓練的、著名的“拉桿費”制度的雛形提前問世了。
試飛員是軍人,軍人也是人,有家庭、要生活,在當前的制度下,軍人待遇低得可憐,義務兵月津貼區區8塊錢。
哪怕像李幹這樣的正排級幹部,月工資僅能勉強維持一個家庭的開支,想要過得很好是不可能的。
李乾的家庭經濟情況很不理想。
爺爺也好、父親也罷,從部隊復員後回了原籍務農,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
今年初,徽省有個村子搞了包產到戶,全國徹底施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這幾年的事情,農村的生產力得到釋放,農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可是,在此之前,一大家子要生活。
最關鍵的是,李幹他爹媽特別能生!
李幹是老大,他下面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六兄妹!
最小的老六才五歲。
自打李幹上了航校,部隊每個月發的錢,他恨不得全寄回家,這也是他在211廠出事後,擔心被停飛的原因。
停飛了就只能拿基本工資了。
前些天,家裡拍來電報,短短五個字讓李幹揪心不已——母病住院,父。
母親身體一向不好,這一次病倒住院了。
這些天李幹是竭力控制著情緒進行試飛的,但凡有一丁點機會,他恨不得飛回家看望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