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源石鄉,有了工業,有了商業,也有了旅遊業,後面還會有幾條便捷的公司要整修過來,這似乎已然達到了顧漢東的興鄉預期。
當然,這條路還很長,還有幾年紮實的路要走,但是顧漢東不怕,因為他清楚,這一切都會很好的實現起來。
他能見著家鄉以後的情況,那就是少有書念,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年青人都會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甚至年壯的老人,還能憑著自己的專長來發揮出自己對社會的餘熱。
這一切就像當年顧漢東所做的那個夢一樣。
自己的村美麗無比,全國首例海棉鄉村,下雨出門不會溼腳。街上商品琳琅滿目,數之不盡。甚至都不用出門,快遞或是送貨到家。且處處都是花花草草,讓人心曠神怡。往來遊客眾多,老年人組織著自己的團隊,拾起了那些即將流失的民藝,將快樂帶給外來的這些遊客們,
而那些遊客在這裡有得玩,有得看,有得住,還能有當地的特色產物帶回去給自己的親人朋友,讓他們流連忘返。
當地人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令人無限的嚮往...
可是,顧漢東依舊擔心,甚至還有些怕。
他怕當地人不懂感恩,就像自己的養母一般,有了錢以後目中無人。
他怕當地人自私自利,為了得益竟相逐利,彼此衝突。
他猛然地發現,經濟好了,不代表人的思想認識提升了。而要將大家的思想認識提升一個高度,那自己又該如何去做呢?
學校?
顧漢東在建了,但他依舊覺得不夠。
因為那所私人學校,是為有錢的子弟服務的,那麼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他們難道不應該享受良好的教育嗎?
顧漢東在考慮自己能在這個方面去做什麼。
鄉下教育資源落後,教師水平也是不整齊的,顧漢東此時在想,是否能讓自己私人學校與那些公立學校建立起交流,當然,這一切要經過教育部門。
而另外一點,自己也不應當就注重自己所投資的那所學校,同時也應該資助一下那些公辦村校和孩子們。
但是這也僅僅是針對孩子們,那對這些成年人呢,又該怎麼辦呢?
對孩子的教育學校是一回事,但孩子們受影響最大的,不是來自於家庭嗎?
父母的思想認識往往會帶給孩子一個完整的人格,其實最應當提升素質的人,不是那些個孩子,而是這些大人!
想到這些,顧漢東也是一陣茫然。
要改變一個孩子尚且不易,更何況要改變成人的思想。
華夏文學淵遠流長,那些禮儀謙讓的典故人人從小就聽,什麼《三字經》、《道德經》,《論語》、《老子》、《孟子》等等,這些個成人也是從孩時過來的,大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做起來就全然不顧了。
想到這些,顧漢東內心有些沉重感。
他想起自己要興鄉這個夢,當初是多麼的遙遠,如今不也上了正軌了嗎?然後自己又要搞工業興鄉計劃,當時也挺茫然,如今也已經走出了第一步。
現在,自己想要改變一下家鄉人的思想,自己是否也能做到呢?
顧漢東不知道,不過他沒有放棄。
事在人為,自己不去做,那肯定是不會有成效的,而要去做了,雖然也未必有成效,但總比沒去做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