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國內的改編困難也是一件有目共睹的事情。就比如說史劇在一些人眼中,就必須要按照歷史來拍攝。
完全不顧及這樣的拍攝,到底會不會有人願意看。
還有人認為一些偶像劇也應該像正劇看齊。
又比如一些抗日劇就必須有著原形參考。
其實說實話,在童磊看來,我們不是不能拍出好劇,而是因為國內的市場太大了。
人心浮動的情況下,想要拍出一部具有質感的劇,實在太難了。
這也是為什麼正午陽光這些年能夠逐漸崛起的原因。
雖然正午的劇也是偶爾會有爛片出現,但是爛片率不高,更多的劇,都是極具質感。
就比如《琅琊榜》。
童磊可以確定,如果換成自己來拍,那麼最終的成片絕對談不上質感。
畢竟他在導演這方面,經驗對比孔生導演還是差了不少。
甚至就連結尾,他也不會按照原本的死男主來演,而是留下一個懸念。
這也是為了第二部做出一個鋪墊。
嚴格來說,《琅琊榜2》要比《琅琊榜1》更好。
但是……
誰讓兩部戲的男主角不同呢?
第一部是老胡。
老胡是少有的男粉比女粉還多的男藝人。
第二部中,雖然黃教主很快就下線了,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黃教主的存在,的確是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部劇的觀眾好感度。
說實話,但凡男二號的角色換成其他人,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只能說是命中註定了。
那陣子正好黃教主的演技受到了群嘲,偏偏他主演的電視劇又上線了,被罵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改編困難、選角問題,再加上一般的導演在拍戲的時候,總喜歡加入一些太過自我的理解,這也就導致許多作品還沒有拍,就已經被夭折了。
就比如一個“西遊記”題材的作品。
其實網路上有著太多太多的同人作品。
甚至一些同人作品的人氣也很高。
可沒辦法。
對於很多導演而言,這些小白文自然沒有任何挑戰性。
自然也不想拍。
然而現實卻是,當這些小白文逐漸成為年輕觀眾的心頭好之後,傳統意義上的影視劇,也就必然要進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