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興華衚衕。
《潛伏》的文學研討會在京城,又或者說在整個文學圈都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在這寒冷的冬季如同燒起了一把名為信仰的火,這把火滾燙無比,讓整個冬季都不一樣。
但是真正對林有成而言,不一樣的還是這個冬季結束,他的大女兒林兆喜這新一年將要參加中考,也就是下學期就要參加中考。
林有成並沒有太關注《潛伏》的受歡迎和外界的討論,現在他更關注的是後面的中考。
這個時候的中考也是需要填志願的,因為需要決定是考中專,還是高中,這是兩條不同的路。
在這個時候,中考考試的難度不亞於今天的高考。尤其是對於農村學子而言,不是所有的應屆畢業生都能參加中考,學校參加中考是有名額的,有些時候即便農村畢業成績在班級里名列前茅,學校可能依舊不會讓學生參加中考,因為學校很清楚地知道去了也考不上,白白浪費了名額,也就會讓學生選擇留級級。
可以說,現在初三畢業班留級生非常普遍,留級兩三年屬於正常,留四五年很不少,極端的例子有留八年的,擱在以後是不可想象的。
其實這也都是因為大家都想著去考中專,畢竟考上了就意味有了工作,真正地跳出了農門。至於讀高中倒不是很熱門,因為三年高中讀下來能不能考上大學還是未知數。
1989年的中考將要在七月份舉行,也就是意味著林兆喜也要參加中考。
不過,很顯然林兆喜並不會知道,她的父親把她們兄弟姐妹帶到京城給他們創造了怎樣的條件,至少並不會面臨比德城要嚴苛的升學率。
現在林兆喜姐弟所在的興華中學,條件那是強了不止一星半點,要知道現在興華中學的操場跑道鋪著一圈圈紅色的軟塑膠,道旁是一簇簇低矮小樹叢,也就是冬青,還有教學樓是一排排的紅牆塑窗。
現在這個時候,凡是成績好的農村初中生填中考志願時,老師和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作出高度一致的決定:報考中專或中師。至於城裡的學生也有很多會選擇報考中專或中師。
現在大多數家長更傾向於中師,他們的理由是中師畢業當老師教書好,受人尊重,雖然不能大富大貴,卻沒有大風大浪。其實真正說起來,相較於城裡學生,農村學子之所以看好中專中師,並不是不想讀高中考大學,而是聽從了父母和老師經過反覆的成本核算後作出的決策。
現在都認為,一旦考上中專或中師,不但讀書期間享受國家補助,三年畢業後,國家還會分配一份穩當而體面的工作,這近乎觸手可及的希望,猶如吹糠見米,心裡踏實,倘若上高中,根本無法預料漫長的日子會有哪些變數,要擔多少的風險,高中三年要花多少錢耗多少糧,會不會被一些吊兒郎當的人給裹壞了,考得上考不上大學還是一個大大的疑問號。
若考不上,還要復讀補習多少年?況且,早畢業早工作就要早領工資。可以說,在“節約成本,避免夜長夢多”的思想指導下,大多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中專或中師。因為中專中師不能兼報,只能選報其一,大多數首選中師,並不是嚮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爭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是中師比中專錄取分數要低一些。
說明白點,報考中師要保險些。
當然,林兆喜現在是不需要考慮節約成本,早工作早領工資,她已經很清楚自己要考高中,要考大學,而且還是父親說的那所醫科大學。
林兆喜的班主任自然也會問林兆喜這位成績優秀的學生是如何考慮的。
畢竟參加中考的名額也是要經過篩選、預選層層闖關後才能進入最後的中考角逐。篩選是在五月中旬與初中畢業考試同題同卷一次進行。雖然,篩掉的是少數同學,他們經過這一篩,對升學“望洋興嘆”,不存幻想,和同窗好友分道揚鑣,各奔東西,音信杳無,幾乎永無再見的機會。
篩選上線的同學集中學習一個月後參加預選。中師、中專、中技預選與初中升高中、職中考試同捲進行。預選是一次殘酷的“廝殺”。
刷!刷!刷!刷刷刷!一大片一大片的學子在預選這一關被無情地碾壓。
有的班級甚至有的學校慘遭“全軍覆滅”的命運。每年應屆生、補習生共有四千多人,闖過預選這一關的僅有五百餘人。
最後一關中考,預選上線的同學進行最後“決戰”,能夠過關斬將成功升入中專、中師、中技的僅有一百二三十個。
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疏導人才擁堵的狀況,在之後的1990年,中師招生改革,應、往屆生按比例錄取,當年錄取六層應屆生、四層往屆生。應屆生的錄取比例逐年增加。一直到1993年,中師一律招收應屆畢業生,往屆生只能報考中專,往屆生的升學空間遭到空前的擠壓。
這些在縣城競爭廝殺那是相當殘酷的。
殘酷的壓力,源於競爭強烈,錄取名額少。每一所初中,補習班人滿為患,補習生幾乎和應屆生一樣多,不少同學不到黃河心不死,堅持長年“抗戰”。每一次落榜,大多都會平添許多壓力和焦慮。尤其是八十年代滯留補習班的學長,大塊頭兒、老氣橫秋、鬍子巴茬成為他們身上的標籤。單從年齡、身高、衣著上看,很難分清他們是老師,還是學生。
那時,國家規定超過十八歲的不能報考。如果孩子發矇讀書晚,不知不覺的就踩到了“十八歲”這根紅線。所以,在考生登記表上,當年很多的學生幾乎都是“年年十八歲”,“越活越年輕”。實際年齡比檔案年齡大一兩歲或者三五歲的比比皆是。彼此心知肚明,見怪不怪。
甚至可以說,之所以在中考這條獨木橋上擠得頭破血流,就是人人都不輕言放棄。有的補習幾年預選不上,看到情況不對,趕快撤退,灰心喪氣地退出競爭,有的預選年年上線,中考卻年年落榜,心中五味雜陳,滿肚子的苦水無處倒。放棄吧,擔心功虧一簣;繼續戰鬥吧,又不知何年是盡頭?害怕陷入無窮無盡的青春消耗之中,成為范進的徒弟。
這一直要到1998年開始,中專、中師畢業後不再包分配,成績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優先選報高中。再後面2000年,中考預選取消,普高、中專、中師招生考試同步進行。
現在,中考一旦落榜,很多人對未來充滿恐懼。
不過,對於林兆喜而言,她並沒有恐懼,就像她的老師和她說的,她的成績考高中不會有問題的。
另外,林兆喜的班主任也沒有問林兆喜為什麼沒考慮報考中專,因為學校的老師也都知道林兆喜的父親是作家林有成,家庭條件自然也不需要林兆喜早早地畢業工作。
這些都是林兆喜,還有林兆滿都不會知道的,有些命運從父輩走得路就開始不一樣了。
他們的路現在很顯然要更好走。
當然,真正走好自己的路還是要靠自己,林有成這個做父親的也不過是讓他這盞背後的路燈變得更亮一些,讓孩子們走得更好,更踏實。
“喜兒,你這放寒假要不要我給你請一個英語老師補習一下英語?”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考語文、數學、政治、物理、化學五科。從1986年起,英語納入中考,逐年以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計入總分。
現在,1989年將以百分之百的計入總分。
雖然說林兆喜的成績一直都很優秀,但是林兆喜畢竟是從德城上來的,英語底子沒有那些早就接觸英語的京城學生強,即便林兆喜也有努力,但並不拔尖。
因此,林有成也就問林兆喜需不需要給她請英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