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魯迅文學院。
作為文學工作者,又是文學愛好者,餘樺這一群青年作家自然都看了林有成最新發表的《潛伏》。
可以說,這部真的就讓餘樺等人推崇不已,一群文學青年作家此刻完全沒有對於林有成作品的指摘和點評,一個個都是充滿熱情,激烈地討論著林有成的《潛伏》。
楊宇昂著頭,對林有成的這篇《潛伏》毫不吝嗇讚美之詞,說道:“我真得太愛林有成這部《潛伏》,對我觸動很大,看完思考了很久,才想明白它帶來的宏大感動是什麼。林有成的筆力真得老辣,對歷史節點的真實印照,讓人更有沉浸感,深信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旗幟鮮明的鬥爭下展現人的層次,站長立場不同,但他的人性是有趣而立體的,不是純粹的反派角色。”
“打動我的除了這些之外,最重要的林有成是對人性的描寫,對孤獨的忍受能力和敢於面對悲傷的勇氣,真正的革命和事業往往牽扯到自身之外的人民的福祉,他們從沒談起過世人對他們的不理解,不發牢騷,甚至用自己的整個兒人生和幸福去做交換。我一直覺得革命題材的文學作品沒有回答一個問題:信仰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餘則成救晚秋那個情節回答了我。”
聽著楊宇的話,另外的年輕作家周輝點頭,同樣慷慨激昂地說道:“你說得沒錯,林有成這部《潛伏》寫得太好了,每一個情節都相當精彩,我只是還在思考林有成他對於最後的結局,那樣處理有什麼深意:是讚頌餘則成等人為信仰的犧牲精神?還是再說個人的命運在歷史的洪流中不值一提,被沖刷到哪裡,就在哪裡落腳。”
“我認為結局就是名字的照應,這是餘則成一生的潛伏,沒有歸路。這部最厲害的的地方在於結尾,結尾是永遠的悲劇,人世間的悲劇,雖然不是《風聲》裡面顧曉夢那樣無畏的犧牲,但對餘則成和翠平而言,那同樣是無言的犧牲與悲劇。”
“沒錯,餘則成前半生尚可以殉道者身份自處,但落下的那滴眼淚意即看到了理想主義背後的虛無。難以想象後半生他會面對一種什麼樣悲慟的生活。”
“是的,最悲傷的是餘則成去寶島之後可能幾十年見不到翠平,也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了。”
“你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寶dao一定會回來的!”
“沒錯!香江都將回歸,寶dao也一樣!”
對於寶島這個話題的討論就就太過敏感,雖然每個人心中都堅信著總有回來的一天,但是現在這些文學愛好者更多的還是討論著《潛伏》的情節和文學性。
“除開結局,餘則成和翠平最偉大的愛情與訣別,很讓我觸動的一個情節,就是李涯被煽耳光,獨自落淚。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內心佈滿悲傷。他忠於黨,忠於信仰,忠誠一生,卻換來了滿腹的心酸與委屈。站長說那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李涯並不是,他是真實地忠於自己信仰。”
“最觸動我的還是餘則成在左藍犧牲後念《為人服務》的那個情節,另外就是餘則成得知翠平犧牲的訊息,撕心裂肺的乾嘔,究竟是什麼樣的意外與摯愛,會讓一個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痛不欲生,行屍走肉。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潛伏者,而是一個愛卻不能說,愛卻不能哭的男人最不堪的樣子。”
“沒錯,林有成寫得那段情節真得太絕了,他果然還是最會寫愛情,翠平和餘則成這最好又最壞的革命愛情實在是太動人了。”
“林有成這部《潛伏》可貴的是並沒有一昧抬高或是貶低,兩方抗衡、鬥智格外精彩,節奏縝密,各自為信仰而戰,為信仰殉道,哪個信仰是絕對正確的,又有誰的信仰一文不值?誰都沒資格下定義。任何時代都有堅信信仰的人,在歷史洪流中,這些向著光明之地的靈魂們最終流落何方,想到後來的下場也是揪心。”
“他倆最後在機場見面,餘則成做小雞狀咕咕咕,太浪漫了,使命任務和個人生活的記憶融合在一起。只是最後他一直問翠平有訊息了嗎,回還沒有,冷冰冰的。造化弄人,餘則成為信仰付出了一生,他結局流下的那滴眼淚,道盡了他的無限悲哀。這信仰最終像枷鎖一般套在了他的脖子上,與翠平相守的日子,成為了他永恆的回憶和最後的光芒。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這句話說得太貼切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是啊,我看到那個情節廣播都忍不住哭了,‘深海我的兒子,母親在呼喚你回家”’,我以為勝利解放了,他會受到最高嘉獎,過上普通人的一生,但他竟然還要潛伏下去?是啊,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翠平和女兒再也等不到他。都不如一起被炸死,我可能就難過一會,但是個平庸的結局,但現在看了林有成寫得這部,真得讓我們難以釋懷,機場真的是永別。”
餘樺和莫唁自然也都有討論林有成的這部《潛伏》。
餘樺內心深處,其實也是嫉妒,寫得太牛逼了,嘴上卻是說道:“林有成他寫得太好了,諜戰和愛情結合的革命愛情,將這兩者都寫絕了。”
莫唁也點頭,說道:“這裡面每一個角色人物都勾勒刻畫得太好了,沒有反派,有的只是正治路線不同。”
……
就是這樣,一切都討論得相當火熱。
不管是文學愛好者,還是文學工作者,還是文學愛好者,都在為林有成這篇橫空出世,於無聲處炸響的驚雷《潛伏》而瘋狂討論,
1月12日,《文學評論》刊登了青年文學評論家周易的評論文章《正面討論餘則成和翠平的愛情——讀〈潛伏〉》,評論寫道:“《潛伏》裡面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非常鮮活的,情節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當最後翠萍回到老區抱著孩子在等待的文字畫面,一下子被衝擊到了。革命者的犧牲的巨大的,為了革命事業翠萍一輩子都在等待,有可能一輩子也等不到自己的愛人了。她的愛人也在等待她,但是革命的事業不能停止……”
緊隨其後,1月13日,《長篇》予以轉載林有成的《潛伏》,並刊登周波的評論文章《走在錯誤道路上的角色李涯——讀〈潛伏〉》,“李涯是內部為數不多的有信仰的人,他也渴望他的家人孩子生活在一個美好的環境下,只不過不是那一種信仰。他純粹堅持自己的信仰,但卻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在汙泥裡面走沒有朋黨的無出路的路,比自運為國運,感嘆國黨世界的**,起手一個創造孩子們能過上好日子的世界也是……”
還有,《選刊》的轉載和評論文章《論〈潛伏〉的結局:無聲勝有聲的訣別》寫道,“最後的結局是意難平,餘則成和翠平在機場意外相見,卻不能言語,就那麼遠遠望著對方,但這樣的時刻無聲勝有聲,當餘則成學老母雞轉圈傳遞資訊時,感情是那麼的真摯。餘則成到最後都不得不繼續潛伏,誰又能想到機場的一面沒想到竟成了永別……”
在這之後,各種關於《潛伏》的評論文章,以及分析《潛伏》裡面不同角色的評論文章接連出現……
《餘則成的信仰是無底深海——讀〈潛伏〉》
《信仰與愛情——讀〈潛伏〉》
《〈潛伏〉有感:當死亡直白出現,當信仰具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