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像千年傳承下來的宣紙,其實在國內隨處可見的宣紙其實早就外國人眼中的香餑餑,招來了很多人的覬覦。
宣紙“始於唐代、產於涇縣”,因唐代涇縣隸屬宣州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由於宣紙有易於儲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外國人對宣紙可謂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猶如盲人摸象一般對宣紙的製作過程毫無頭緒,便動了歪心思,想要竊取國內的宣紙製作手藝。
早在1877年,自詡日不落的帝國就先行出擊,派遣了情報人員遠赴涇縣來打探訊息,但是無功而返。
1883年,島國人也緊隨其後,甚至還寫下了偷師學藝的記錄——《清國製紙取調巡迴日記》,他們對宣紙的來源的渴望已經達到了一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狀態。
在堅持了百年之後,在二十世紀初期島國有人在多次往返涇縣記錄之後終於盜取了國內的宣紙製作方法,並且被髮表在了島國的學術雜誌上,將其公之於眾,明目張膽,毫無顧忌。後面抗戰時期還有特務盜取青檀樹籽回島國培育。
等到改革開放,因國人對商業機密和傳統文化保護方面的意識不強,在島國人來涇縣推薦其並觀看了全部製作過程而導致島國盜取製作技術成功。
甚至可以說,那不是盜取,而是直接雙手奉上了宣紙傳承千年的“紙藥”藥方。
島國便開始完全的複製國內的宣紙製作技術,並且採用更加先進的機械化流水線生產,投入市場售賣,對國內廠家那是致命的打擊,後面銷量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真的就是致命打擊。
唯一慶幸的是,島國並未厚顏無恥地說宣紙是島國人的,而是承認宣紙,涇縣第一,島國第二,江浙第三。
“龍鬚草席只是其一,這被洩密得還不知道有多少。”
林有成知道除了宣紙,還有很多配方都是在這個時候被洩密。
“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配方,在島國的侵略戰爭中沒有丟失,這要是丟失在了和平年代,如何不是罪人。”
站在一旁一直沒說話,原本並沒有特別在意的張解放,現在聽了林有成和張開明主席的話,也覺得這件事其實很嚴重。
張開明聽著林有成的話,眉頭緊鎖,他是作家,但也是老黨員,對於林有成所說的話,心情愈發沉重。
“你說得非常有道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配方,怎麼能夠就這麼洩密。”
張開明聲音低沉,十分嚴肅地說道:“關鍵這對我們自己也是相當大的打擊,這件事一定要引起重視。”
林有成點了點頭。
市井巷子裡有一隻平凡蝴蝶的翅膀微微顫動,雖微不可察,但蝴蝶的的確確是顫動了翅膀。
有風暗起,無聲無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