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是明朝在東北統治的最前線,在明宣宗朱瞻基放棄奴兒干都司後,吉林城就成了明朝能實際控制的最北方地區。
當然這個時候吉林城還不是後世那個有四百萬人口的二級城市,而是一個以造船為主的軍事基地。
吉林這個名稱出自滿語,全稱為“吉林烏拉”,意為“沿江的城池”,吉林是人類在東北較早棲息和開發的重要地區之一,在兩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不過在明代以前,吉林只是一個靠近松花江的一個小漁村,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
明朝接管了元朝在東北的大片土地後,為了加強對東北邊疆的管理,於永樂七年在黑龍江入海口處設定了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奴爾幹都指揮使司,負責徵收賦稅、管理地方行政事務。
為了開闢與內地的交通線,特別是為大興安嶺以南、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運送糧食、布匹及軍需物資,在陸路運輸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把目光轉向了水路運輸。吉林地處松花江上游中段,當年水面寬闊,適於大船航行。為打造運輸用船和軍事用船,明朝在永樂十八年、洪熙元年、宣德七年三次派遼東都司到吉林造船。
以後雖然奴兒干都司撤銷,但是吉林這裡一直有明朝駐軍存在。但是在萬曆年間薩爾滸失敗後,明朝勢力逐步退出東北,吉林船廠也就荒廢了。不過在神武六年,新明朝東北總督趙國棟重新佔領瀋陽,為了控制廣大的東北,趙國棟在吉林重開船廠,製造內河航行的船隻,用於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快速運輸和調兵。
在神武八年朱宏三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整個東北地區從原本的兩個都司轄地被分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個省,吉林省的駐地自然就是吉林城。
這幾年因為朝廷對東北的重視,大量資金被下撥到東北,同時來的還有大批的人口,當然這些人不是自願來的,而是蘇州事變中被髮配來的犯官家屬。
大量人口和資金的加入,再加上朝廷的重視,到神武十二年吉林城已經成為足有三萬人口的一座塞外大城,因為永樂年間所築的城太小容納不下這麼多人,所以吉林將軍段飛決定在距離老城東南一公里,阿什哈屯處重新築新城。
神武十二年七月,在南方這個季節正是酷暑難耐,但是吉林這裡地處東北,再加上小冰河時期並沒有結束,吉林城中的居民還穿著長袖衣服。
這天中午,吉林城的北門來了三個人,三個穿著毛皮的奇怪的人。
當然東北少數民族眾多,這種身穿狍子皮大衣的少數民族有很多,但是這個天氣還穿這種衣服的就很少見了。
守門的明軍士兵看到這三個奇怪的人,拿起火槍問道:“等一下,你們是什麼人?是那個部落的?”
東北少數民族很多,主要的有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但是其他人數少的民族還有許多,語言也千奇百怪
,因為地域隔絕,很多同族但語言不通的大有人在,所以在東北通用語言是蒙古語和滿語。
那個明軍士兵在東北已經五六年了,基本的一些蒙古語和滿語還是會說的,剛才他說的正是這兩種語言。
吉林城外的這三個人正是鄂溫克族青年陶力、銀吉汗、哈娜三人。他們從大興安嶺出來後,足足走了半年才到達吉林城。三人從來沒有出過遠門,大興安嶺中氣候寒冷,一年中最高氣溫也只有零上十度左右,所以三人根本沒有什麼夏天穿的衣服。
陶力還是第一次碰到這麼熱的天氣,他將身上的袍子敞開,將弓箭背在身上,空著雙手示意沒有敵意,走到那個明軍士兵身前用滿語說道:“這位牛錄老爺,我們是來自額溫江畔塔哈部落的人,我叫陶力,身後的是我的妻子和妹妹,請問牛錄老爺這裡是吉林城嗎?”
陶力不知道應該如何稱呼對面這個士兵,他這輩子見過最大的官就是當年駐紮在部落中的女真牛錄,所以稱呼明軍士兵為牛錄老爺。
看到陶力這個樣子,在聽到他的說辭,明軍士兵知道這幾個人是山裡來的土包子。這幾年吉林城大發展,和關內的交通便利,所以很多關內商人來到吉林收購毛皮和人參鹿茸。而那些少數民族為了買上好價錢,都不喜歡上門收購,而是來到吉林城中販賣,這三個小孩大概也是來賣東西的。
看到沒有威脅,明軍士兵收了火槍問道:“你們三個小孩是那個部落的,你們家大人呢?”
陶力一聽叫他們小孩有些不高興,陶力在部落中已經是成人了,再加上娶了老婆更是感覺自己獨當一面了。
陶力不答那個士兵的問話,而是接著問道:“請問這裡是吉林城嗎?我要見你們的族長!”
明軍士兵看陶力個子不高但是口氣不小,笑著問道:“小娃娃,你要見我們將軍?你有什麼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