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這個詞在後世看來好像是歐美的產物,其實內閣制度是中國特有的制度。中國的內閣制度開始於春秋的宰相制度,最開始宰相是春秋各國國主的輔臣,負責協助國主管理國家,這些宰相當然也是貴族,大部分都是國主的親戚。
到了戰國年代,各國之間戰事頻繁,戰爭再也不是幾萬人的群架,而是各國的傾國之戰。為了將最後一絲國力用在戰爭中,各國紛紛開始變法,用平民出身的知識分子擔任宰相。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宰相制度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徹底成型。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宰相雖然不再是皇帝親戚擔任,但也是大貴族才能擔任。
兩漢時期,由於君權與相權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進入調整期。調整的核心是,皇權不斷集中,相權不斷被分割。但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特點和喜好,控制相權也就有不同的辦法,因而宰相權力時而強化,時而又被弱化。
唐朝是宰相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宰相機構之變化與宰相名稱之多變均較複雜。三省制度是在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時期逐漸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確立。
宋朝正副宰相同設,多相併行,編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權。北宋沿襲唐代後期制度,設定中書門下省。在北宋前期,中書門下的長官為正宰相,亦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後來參知政事與正宰相基本無差別,使正宰相事權更為分散。
這時的宰相已經不是秦漢時期的一人擔任,而是分為數人,這也很好理解,宰相負責全國政務,長時間操於一人之手皇帝實在不放心。
到了明代,朱元璋是叫花子出身,打著也是驅除韃虜的旗號,所以在朱元璋前期還是承接唐宋制度設立丞相的。不過作為權利野獸的朱元璋那裡能和其他人分享權力?很快就藉著胡惟庸的案子將丞相制度徹底廢除。
但是叫花子朱元璋不知道,丞相制度是皇權的補充,全國這麼大,你朱元璋再厲害也不能面面俱到。朱元璋最後累得沒辦法,在洪武十五年,組建了秘書性質的內閣。對!這個後期發展成龐然大物的內閣正是朱元璋組建的。
不過朱元璋也有些農民智慧,他害怕內閣再次發展成丞相,在一開始就規定內閣大學士最高只有五品,並且規定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現在的大學士只是朱元璋處理國政的秘書而已。
朱元璋打的算盤挺好,但是他忘了他會死,而且他的接班人也沒有他的精力和手段。在朱元璋死後,他的繼任者一代不一代,到朱瞻基當皇帝時期,內閣制度已經發展非常完美,同時皇帝將自己的一部分君權過度給內閣,這就是票擬權。關於票擬權和批紅權如何分工以前說過,這裡就不說了。
至此,中國古代獨創的內閣制度完全成型,這種制度很好的控制了君權,因為英明的皇帝很少見,大部分皇帝都是普通人,這時內閣中的人精們可以防止國家政策不至於偏離太多。但是如果皇帝本人精明異常呢?
很簡單,就會出現明嘉靖時期的情況,內閣成了苦差事,首輔成了替罪羊。
內閣制度在明朝中期發展到巔峰,在十八世紀傳到歐洲,歐美的內閣制度也借鑑了中國的內閣制度,只是歐美實行的是議會制,皇帝權利沒有中國皇帝這麼大,所以內閣制度在歐美得到了發揚光大。
朱宏三是後世穿越過來的,以前他也只是一個鄉鎮幹部,看新聞看多了歐美內閣制度多麼多麼好,所以到了明代組織自己的勢力時,很容易就想到了那個內閣制度。
朱宏三搞得內閣制度和明代內閣還不同,朱宏三的內閣權利極大,內閣總理大臣基本上和後世歐美那些總理差不多,除了不管軍隊以外其他都管,全國上下所有政務只有經過內閣首輔肯首才能上報皇帝,而皇帝的聖旨也要內閣首輔同意才能下發全國。
當然朱宏三給內閣這麼大的權利也有好處,在朱宏三發展前期,馮若舒、陳子壯等名士都是被內閣首輔吸引才投靠朱宏三,中期那些東林黨大佬,比如瞿式耜和呂大器等人,也是看到內閣權利很大,才不情不願的投降朱宏三。
但是朱宏三忘了,歐美內閣因為有議會在當防火牆,所以和皇帝的矛盾並不怎麼大,同時歐洲皇帝手中的權利也確實沒有中國皇帝大。可是朱宏三這裡不同,權利極大的內閣直面皇帝,如果皇帝有什麼錯誤內閣第一時間就要反對,再加上這些士大夫都是出自明末,和皇帝對著幹才是英雄,如果向著皇帝說話那就成了士林敗類。
朱宏三在將馬明遠搞下臺後,原本以為換上老實人馮自用當首輔,自己的日子能好過些,但是哪想到馮自用也是士大夫,上任也要遵循士林傳統,那就是以反對皇帝為己任。
朱宏三看著馮自用一點不給自己留面子,將自己的西北大戰略反駁的一無是處,朱宏三氣的腦仁都疼。但是朱宏三氣歸氣,他能有什麼辦法?這個首輔是他自己選的,剛上任只有半個月,難道現在就廢了他?廢了他換上誰?佟養甲還是馬濟遠?
想到這朱宏三就有一種無力感,擺了擺手說道:“好,二表哥,朕知道錯了,朕答應你只要準噶爾不侵犯我大明疆土,朕就不搭理他!”
馮自用聽皇帝服軟心中一喜,自己向來被人稱為醬油閣老,現在終於逼得皇帝回心轉意了。既然目的達成,馮自用也就不再煩朱宏三,起身告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