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蘇晴在電影裡面挺重要的,但她的戲份並不是很多,只是反派中的一個比較鮮明的人物罷了。
剩下的部分都是秦放在處理別的刑事案件,給受害者以公正,給施害者以懲戒。
但是每次在處理這些重大案件之後,秦放都會想到那個他沒有正式羈押的殺人犯。
他在蘇晴死後,又去了好幾次吳家,以至於吳家人對他的出現都已經感覺到厭惡了,而不是希望他找到殺手,利益早已瓜分完畢。
殺手也已經死了,這個案子想判也沒有辦法判了。
最終秦放還是找到了蘇晴的作案痕跡,那就是吳信達兒子的臥房。
吳信達的兒子太信任蘇晴了,蘇晴說很喜歡一套傢俱,讓他先放到他的房間裡面去,然後不要隨意拆開,怕把傢俱給弄壞了,以後她還要用的。
吳信達的兒子一直都非常愛戀蘇晴,以為蘇晴這是許諾了他,以後將要嫁到他的家去,所以就興沖沖地答應了。
而且由於他對蘇晴的這份信任,在警察問話的時候,他並沒有把這個關鍵的資訊給說出來。
直到秦放把他問煩了,他才把這件事情隨口說了出來。
蘇晴就是靠著這個傢俱進入吳家的,所以外部才沒有她進入吳家的痕跡。
蘇晴作完案之後就從吳家的房頂上跳到旁邊的一個人工湖裡面,最後順利脫身。
完成這個過程,需要的條件非常高,尤其是對犯人的身體素質,所以秦放之前沒有想到。
後來的秦放做事越發認真了,做的案子也一個比一個細緻完美,人民警察的能力一覽無餘,但觀眾覺得少了點什麼。
蘇晴死了。
儘管她是殺人犯,但她太有魅力了,而且她殺人是有原因的。
最關鍵的是觀眾們會忍不住想,如果十幾年前警察查出了蘇晴父母自殺的真相,那麼蘇晴是不是就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了?
然而,像這種自殺的案件,在當時的華國,警察都是想盡快處理掉的。
一個自殺,就解決了一切問題,沒有人願意在乎自殺背後的原因。
現在的警官不會了,他們會認真分析自殺背後隱藏著的秘密,盡全力給受害者一個公平的結果。
這是華國法治的一個程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畢竟沒有什麼事情一下子就能做的很完美。
但是死去的蘇晴永遠是觀眾心中的一顆硃砂痣,一想到她以後就會心疼。
她也不是一開始就要做殺人犯的。如果有可能,她還是想成為父母驕傲的、有學問的乖女兒。
電影播完了,影評人們一片靜默。
電影很觸動人心,給秦放這個警官的成長做足了鋪墊,並且將他的性格、他的能力展現得很完美。
但是前期景宣演繹的太深入人心了,以至於等她死後,很多影評人都沒有辦法再把注意力轉移回電影本身了。
秦放現在能力再強又有什麼用,他沒有辦法在十幾年前揭露晴父母的自殺的真相,也有沒有辦法阻止蘇青的死亡。
甚至蘇晴的死亡裡面,他是有間接原因在的。
所以甚至有部分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後,不僅沒有對秦放產生崇敬的心理,甚至對他升起了厭惡的情緒。
羅京看到影評人的反應之後,不僅露出了一個苦笑。
蘇晴成功了,《罪與罰》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