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徐楚衍是同學,本來就是同一屆的學生,坐在一起也不奇怪。
兩人坐下之後沒多久便開始了。
京中週年慶每年一次,在伊念上學時就有,每年都會請一些知名的成功人士演講,主要是給高三的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和層面上的認知。
伊念高三的時候經歷過一次,她還記得當年學校有一位請的是著名教授汪學峰。
汪學峰教授是學術界泰山,在教書育人這一行業名聲顯赫。
年齡雖大卻被各大名校搶著返聘當教授,但是他自己卻因為身體年齡的原因選擇歸山。
只偶爾被學校請來給學生做些思想上的疏導。
這麼一想都已經是將近十年前的事了。
十年前她還是這個學校的學生,十年後她已經變成這個學校裡的學生家長。
其實在她心裡對於文化,還是喜歡中國文化。
這些年雖然是在英國生活,但是平日裡和沈南析說話聊天也都是用中文。她也經常和他講一些中國的歷史,在他小時候買一些經典書籍《道德》、《論語》、《三字經》之類的給他閱讀。
她不希望沈南析忘了自己是一箇中國人。
雖然在國外的見識和眼界都不同,但是中國的文化精神和民族信仰,卻是作為一箇中國人不可丟失的。
沈南析是一個性格溫和的孩子,他脾氣好、性格好,但是伊念總覺得他比正常的男孩子少了一分血性。
每個人對自己的國家都有一種敬仰與忠誠,即使他有,但是他從來沒有生活在這片土地,又怎會了解這一方土地?
伊念心裡陷入兩難的抉擇。
希望迴歸故里,卻又懼怕故里的人。
臺上剛好是沈南析和幾個同學組成的樂隊,幾人樂器不同,卻演奏著相同的曲子。
伊念沒學過樂器,也不懂音樂。
但是看沈南析演出多了,自然就懂了些皮毛。
沈南析喜愛小提琴,國外不論街頭還是音樂廳,常常會有樂團演奏。
時間一長伊念跟著他也聽過不少。
他們現在拉的,正是最經典的曲目《卡農》。
京中自成校已來已有近百年曆史,這樣經典的音樂搭配經典的百年名校正合適不過。
一曲終了,幾人鞠躬謝幕。
主持人是這個學校裡的學生,一男一女,兩人上臺報幕。
“一首經典的《卡農》,送給我們經典的校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面請欣賞初三的謝弼安、宋雪珊、趙思潔、李明軒同學,為我們帶來話劇演出《我的母校》。”
臺上的幾個小孩兒在臺上演著話劇,估計大人有讓他們當明星的心思,幾個孩子演的還像模像樣,臺詞功底也不錯,應該專門學過表演。
伊念看得認真,沒注意到旁邊走廊上有幾個人在著急討論著什麼。
過了一會兒,伊念包裡的手機有震動聲。
怕看節目手機聲吵到別人,伊念提前關了聲音。
她找出手機看了下,是楊老師打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