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二日,流言四起。
有遼國細作在瀛洲、莫州、涿州散播謠言。
大宋士兵吃小孩、擄掠婦女、搶奪糧食,抓捕青壯男人為苦役……
此等流言乃是戰時常用之法,目的就是擾亂後方,讓三州百姓反抗宋兵。
自古以來,此法雖都上不得檯面,但效果極佳。
因為長途奔襲的軍隊,幾乎沒有不強掠百姓的。
可惜,這次遇到宋軍,此法卻不奏效了。
因為在趙頊的授意下,後方軍隊不僅沒有搶掠百姓一針一線,反而為瀛、莫、涿三州的百姓送糧送肉。
三州百姓本就以宋人自居,這些年來倍受遼國壓迫,日子過得生不如死。
如今家人來救,一個個歡欣鼓舞,自然是開門來迎。
再加上,他們早就聽說過大宋百姓那如神仙般的日子。
私塾免費,鼓勵經商,家家有餘糧,戶戶有餘錢,娛樂活動多種多樣。
這樣的好日子,即使是遼人都恨自己沒有出生在大宋。
大宋士兵們還沒顧得上驅散流言,三州的百姓們便將散播流言者打得不敢胡言了。
……
四月十五日,涿州。
一方軍帳內。
主帥種諤望著軍事地圖,陷入沉思。
當下,大宋在涿州共屯兵十三萬人,其中騎兵有五萬人。
而遼國的那五萬增援兵已至幽州,共屯兵也是十三萬人,不過卻是十萬騎兵,三萬步兵。
其中,十萬騎兵中,還有遼國傾國之力組建的八萬重騎兵。
這八萬重騎兵正是專門為對抗大宋火器而組建的。
雖然還是大宋的贏面大,但此戰絕對不能與遼國重騎兵硬碰硬。
那樣損耗就太大了。
如果現在宋軍直奔幽州,那遼軍必然派遣重騎兵出戰,與宋軍對沖。
遼軍雖然腦袋不大靈光,但騎兵的騎術和衝擊力都要強於大宋,這點必須承認。
對沖,是下下策。
而遼軍明顯是等著宋軍衝向幽州。
種諤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但始終沒想到對敵之策,上午他去君帳尋官家,哪曾想官家竟然出去看風景了。
就在這時,一名士兵奔進帳內,稟報道:“種將軍,官家回來了!”
當即,種諤大步朝著趙頊的君帳走去。
趙頊在外面轉了一圈,領略了一番北方的風光,剛坐下喝了一口茶,便見種諤急匆匆地走了過來。
“官家,您總算回來了,遼軍在幽州屯兵十三萬,擺明了是等著與我軍對沖,我們要提前準備啊!”
隨即。
種諤一臉認真地說道:“遼軍最強的乃是他們的八萬重騎兵,臣以為我們必須組建多支剋制重騎兵的隊伍,與其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