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胸膛一挺,道:“官家,臣只是想將那硯臺扔到外面,哪曾想王侍郎恰巧走了進來,臣已經向他賠罪了!”
“官家,那是臣的硯臺,臣也有錯,在這裡向王侍郎道歉了!”司馬光說道。
此二人的心裡明顯帶著火氣呢,話語間都帶著火星子。
趙頊不由得好奇了。
“王翰林,你為何丟司馬相公的硯臺?”
王安石抬起頭說道:“他不配用這麼好的硯臺!”
“王介甫,你就是假借聖人之名,做得都是小人之事!”司馬光氣呼呼地說道。
“你……”
“都先住口!”趙頊高聲道,然後看向一旁一聲不吭的韓琦、富弼、曾公亮三人。
“韓相,二人到底為何吵架,你來講一講!”
韓琦拱手道:“官家,此事我、富相和老曾也都是參與者,王侍郎在中書已經聽得很清楚了,建議他來講比較客觀一些!”
當即,趙頊又看向王珪。
王珪揉了揉額頭,先是長嘆一口氣,想了想後,開口道:“官家,是這樣的。我朝有一個慣例,每三年都將在十一月份時,舉行一次郊天大典,去年因財政有缺沒有舉行,便放在了今年。此大典在祭祀天地後都會有大赦和封賞,官位越高得到的封賞便越高。中書擬完具體事宜後,便會呈給官家審閱!”
“今日,司馬相公提出,朝廷今年雖然富裕了一些,但本著富民的國策,希望中書省和樞密院辭掉賞賜,以表體恤朝廷之心。韓相公、曾相公和富相公都沒有意見。但是王翰林頓時坐不住了,他認為此乃是小錢,中書和樞密院不應該辭賞,不然就是證明幾個相公做得不到位,乃是沽名釣譽,就如同唐朝的宰相常袞那般……”
唐朝宰相常袞的典故,趙頊是聽過的。
曾經,唐代宗對常袞進行多次封賞,常袞都上書提出不要封賞,這得到了許多御史的諷刺。御史們認為,作為一國宰相,職責大,享受的福利也應該大。如果你認為封賞過分,說明你做得不到位,應該辭去宰相之位,而不是不要封賞。此說法,得到了許多官員的贊同。
趙頊聽了半天也聽明白了,大概意思就是,司馬光認為中書省和樞密院辭去封賞乃是為朝廷分憂;而王安石則認為這涉及到朝廷的禮儀與威嚴,此等封賞絕對不能辭去。
趙頊看到韓琦、富弼和曾公亮三人的臉色,便能猜出王安石肯定說了類似“你們若覺得有愧封賞,就應該辭官而不是辭去封賞”的話語。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整合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援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 換源app】
“朕大概聽明白了!”趙頊看向王安石和司馬光,道:“二位,繼續辯吧,朕為你們評理!”
司馬光率先走了出來,道:“官家,這兩年來,雖說新法改革初有成效,但朝廷開銷用度依然很大,比如百姓圖書館、百姓私塾,還有修建橋樑,鞏固堤壩等,皆需要大量錢財,故而臣提出,讓兩府辭去恩賞,作為群臣表率,提倡諸事節儉。此舉乃是為朝廷節流,真不知有何不妥!”
聽到司馬光在此處留下了話口,王安石迅速站出來說道:“官家,臣認為這並非是為國庫節儉,這點小錢,只是中書為了圖一個好名聲,並非利國之舉。臣不是要爭取這點錢財,而是要藉此說的是,當下的中書相公們一直認為變法的關鍵乃是節流,做事經常摳摳索索,臣以為這樣是無法變法成功的,唯有開源,錢財不斷流動才能生財。省下這筆小錢,不但丟失了我大宋的體面,還會誤導各個州府讓變法革新走上歪路!”
“靠省錢,是省不出來國富民強的!”王安石又加重語氣說道。
“一派胡言!王介甫,我看你就是想要成為聖人想瘋了,不省錢,錢能朝著你的口袋裡鑽嗎?”
“怎麼不能!今年的民兼商法就是最好的例子,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
“好了,都先別吵了!”
眼看二人又要吵起來,趙頊連忙喝止住,然後看向韓琦、富弼和曾公亮三人。
這三人低著腦袋,儼然不準備說話,因為他們是這筆獎賞的最大獲益者。
要了這錢,支援司馬光的官員會罵他們不知為朝廷分憂;不要這筆錢,支援王安石的會罵他們乃是沽名釣譽,想要賺個清名。
趙頊無奈地看向下面的王珪,問道:“王侍郎,你怎麼看?”
王珪一愣,沒想到官家突然點名。他想了想,道:“臣以為,司馬相公所言乃是體恤朝廷,而王翰林一心要富國富民,堅持新法以開源為先,都有道理!都有道理!”
這番話完全是和稀泥,說了等於沒說。
趙頊思索了一番,也不知道該如何評判,當即說道:“都先散了吧,明日朝會再議!”
喜歡我,趙頊,攜百官成團出道請大家收藏:()我,趙頊,攜百官成團出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