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
朝廷招募經延官的諭旨便由三司下發了出去。
除了中書、三司、樞密院、御史臺有舉薦之權外,官員名士亦可自薦。
經延官,其實是翰林待讀學士、侍讀、侍講、崇政殿說書等的統稱。
其中,翰林待讀學士的職位僅次於翰林學士,此次舉薦的也主要是此職位。
經延官本身並沒有什麼實權,但卻是一個大美差。
能與皇帝面對面相處,乃是多少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的官員夢寐以求的事情。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自薦,至少有功名在身,並且自薦的人也需要內侍省先認定,才有面見官家的機會。
很快,各衙門的舉薦名單便送了過來。
中書舉薦十二人,三司舉薦六人,御史臺舉薦七人,樞密院舉薦四人。
而自薦者的名單還沒有呈遞上來。
每個被舉薦的人物,都有家庭背景、仕途經歷、舉薦評價、民間名聲、代表作品等資料。
趙頊很是興奮,他也想從這些經延官上得到一些更新鮮更全面的知識,甚至用他們的經驗結合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去實踐。
當即,趙頊便翻越起來。
“唉,這個不行,典型計程車大夫官員,無大功績也無大過錯,性格謹慎,從不犯錯,不行不行!”
“哈哈,這個不就是小一號的司馬君實嘛,為人端正,君子代表。但也不行,他還沒有司馬光有想法有見識!”
“這個都九十三歲了,還有些耳聾,說話也不利索,富弼是想氣朕不是!”
……
趙頊對經延官的要求很高,若這些人沒有一技之長或者在學術上沒有過人之處,根本無法入他的法眼。
就在這時,趙頊發現了御史臺推薦的一個人選。
周敦頤。
趙頊瞬間想起了那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趙頊沒想到此人還活著呢!
周敦頤,現為永州通判,與王安石乃是好友,二人曾月夜論道,甚是投緣。
周敦頤在仕途上也算是順利,因蒙蔭入仕,一直沒有什麼坎坷,其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興教辦學,研究學術。
現今51歲,雖有永州通判之職,但幾乎處於半養老狀態,大概兩三年也就致仕了。
趙頊拿起御筆將周敦頤的名字圈了起來。
“既然周敦頤健在,那……那寫了“橫渠四句”的張載應該也健在了,那周敦頤的兩個學生程顥、程頤應該也還年輕著呢!”趙頊眼前一亮,拿起御筆又寫下了三個人的名字。
張載、程顥、程頤。
此三人和周敦頤都研究理學。
大宋理學,其實就是中國古代哲學,廣義上的大宋版儒學,也有人稱為道學。
自古以來,大家對他們的學術理念褒貶不一,但都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其實說白了,這四個人都和王安石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成為聖人。
不同的是,王安石是一個實幹家,而這四個人是理論家。
當下,周敦頤等人的理學觀念還沒有成型,趙頊很想聽一聽,並想嘗試一下能否融入更多先進的理念。
前期的大宋需要實幹家,後期若大宋強盛起來,就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糧了。
當然,目前他們的學說也都處於嘗試階段,都未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