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宜祭祀、求財、交易、出行、喬遷、見貴。
歷經十數日,中書、樞密院、三司帶頭,終於將《兵政三百條》的成果總結出來了。
厚厚的一本冊子,滿是資料,足足有三萬餘字。
冊子中詳細記載了《兵政三百條》每一條措施的作用以及半年來取得的成果。
如何增加官員升遷的考核年限,如何減少貴族子弟的門蔭名額,如何裁減無戰鬥力的兵丁,如何變兵為民,並讓當地州府其提供生計?
還有,這半年來節省了多少軍費,朝廷賦稅整體提高了多少?國庫開支減少了多少,三司的進項又多了幾例?
……
一條條,一件件,皆在書冊之上。
此條例,雖然還略有瑕疵,但絕對算得上大宋百年來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這就是雷霆手段的效果,保大舍小,上行下效。
若當初趙頊緩慢行之,可能早就因為各種阻礙而將新法廢除了。
趙頊大喜,當即命令道:“速速將此書冊印發到各個州府,要讓全朝官員都看到變法的效果和作用!”
翌日。
閒適下來的趙頊在司馬光的陪同下,來到了國子監刻書館。
在大宋,由於崇文抑武,讀書之風甚是興盛,刻書機構非常龐大,也因此養活了一大群人。
僅僅官方刻書就有很多衙門。
國子監、大理寺、進奏院、刑部、禮部、尚書度支部、太史局等都有專門的刻書機構。
另外,在地方上,各路使司也都有專門的刻書機構,各個州府的書院、州學、府學、縣學、軍學等也全都刻書。
至於民間刻書,就更加繁榮了!
書坊刻書、私人刻書盛行,就連寺院、道觀也刻書。
還有人,文章詩詞寫得並不怎樣,但也想著流傳後世,便自費刻版印書,送給親朋好友,代為宣傳。
也有的藏書人,酷愛古書,不但藏書,還珍藏書版,家中滿滿都是珍稀古籍,有的書籍連朝廷都都沒有,官員只能借來抄錄。
在大宋各個大城市的繁華街道上,從頭走到尾,至少有一家是酒樓,一家是茶館,兩家是瓦子,三家是書籍鋪子。
書籍,對大宋的讀書人來講,就像柴米油鹽般,不可或缺。
此時,大宋的凋版印刷技術已經臻於成熟。
而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已經記錄在很多書籍中,但並不好用。
因為大宋書籍對書籍的裝幀美感要求極高,活字排印雖然省事兒,容易造成排字行距不齊,大小不一,甚至印紙墨色的濃澹不均勻等情況。
故而,活字印刷術,一直都沒有大範圍普及。
國子監所印之書,乃是所有刻書機構中最好,價格也最貴的。
《大宋月刊》便是在國子監刻書館印刷裝幀,還有朝廷向各個州府傳遞書詔諭旨、官員升遷、章奏謝表、戰事資訊的邸報,也是在此印製。
趙頊和司馬光一進到院內,便聞到一股濃濃的墨香味。
一旁忙碌的刻工、校勘紛紛停下手頭的事務向趙頊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