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殿內。
趙頊將王安石的三萬言奏疏《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放在御案上,陷入了沉思。
此奏疏若讓百官看到,朝堂之上絕對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奏疏開篇,言辭便甚是犀利。
王安石認為,大宋百年來太平無事,不是因為歷代帝王的文治武功,而是因為朝廷固步自封,因循守舊,將各種弊端都隱藏了起來。
一旦各種弊端爆發,大宋迅速就會走向滅亡。
首先,他將仁宗皇帝明誇暗諷了一頓。
仁宗在位時,過於仁善,雖然不隨意修建宮殿,不隨意殺過一人都是仁君之舉,但設定的刑罰太輕,賞賜又太重,導致官員勢大,其很難聽到百姓之言。
在接受諫言上,仁宗皇帝從善如流,從惡也如流,雖有“千古第一仁君”之稱,但致使朝廷國策一變再變,在執行上事倍功半。
在對外侵略上,為了不發生戰爭,不惜送出大量錢財給西夏、遼國。此做法讓邊境百姓甚是感激,也換來了和平,但卻讓大宋自此抬不起頭來。
……
緊接著。
他又將太皇太后和英宗皇帝罵了一頓。
王安石認為,太皇太后干政太久,英宗皇帝又只想著延續朝廷往昔風氣,毫無改革圖強之心。
登基近四年,和一幫臣子的精力都放在濮儀之爭和黨派之爭上,導致大宋一直走下坡路。
王安石罵完英宗皇帝后,又向趙頊諫言。
大宋朝廷已經走到了懸崖邊上,必須以猛藥,去沉痾。
而如今的變法改革,只是做了一些皮毛而已。
王安石對三位皇帝和太皇太后的諫言還算婉轉,有禮貌。
而接下來面向群臣,他就沒有那麼客氣了。
王安石認為,當下朝堂,風氣不正,始作俑者,便是那幾位相公。
奏疏上寫得甚是仔細,且皆有事例為證。
趙頊讀完之後,理解如下:
執宰韓琦,總做面子活兒,看似兢兢業業,夙夜為公,其實暗地裡划水,執掌中書多年,並無任何政績。
富弼老滑頭一個,凡事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說話密不透風,從不做實事,毫無擔當,完全是位不粘鍋相公。
曾公亮倚老賣老,無個人主見,是位牆頭草相公。
歐陽修,總以文壇帶頭人自居,日日吟誦風月,幻想著以文章名垂青史,對朝廷毫無大貢獻,乃是位風月相公。
三司使韓絳,是位鑽到錢眼兒裡的相公,該花的錢不捨得花,不該花的錢瞎花,為人八面玲瓏,最擅見風使陀,隨波逐流。
樞密使文彥博,日日想著養生長壽,將大宋軍隊治理的如一片迎風便倒的荒草。
……
罵完群臣,王安石又將朝廷的各項政策抨擊了一番。
比如:官制混亂,三司不知中書,中書不知樞密院,經常出現一個官員去兩個地方任職的文書。
還有管理考核制度錯亂、皇親氏族人員臃腫、稅法政策問題嚴重等等。
最後。
王安石又無比自信地說道,若官家有成為堯舜之心,他王安石便願當先鋒,即使粉身碎骨,也能讓大宋重回萬邦來朝的盛世榮華!
這句話換個說法就是:大宋若要復興,必須有我王安石來變法。
太狂!
太猛!
太囂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