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圖書管理員沒有一個是簡單人物……”
楊塵望了一眼便收回目光,拿起工具,開始認真打掃藏書閣。
依照先前的卦象,如果藏書閣中真有破局之法,他也只能是去書中尋找了。
“就這本了,沒有名字,沒有作者,殘破不堪,放在角落最底下!”
打掃完畢,楊塵精挑細選,最後從角落內的書架翻出一本泛黃古書。
“皇,大也,日出土則光大,日為君象,故三皇稱皇。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德合天地。
皇為上,帝為下,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是為皇帝,不亦悲乎……”
這是什麼意思?楊塵細細揣摩文意。
皇,古字形由“日”和“土”構成,其含義為太陽從地下升起時,光亮很大,照亮了大地。由此“皇”有“大”意。又因為“日”為歷代帝王的象徵,所以“皇”便引申出指三皇之“皇”。
而帝,又不同。
帝,本義是花蒂。古字形像花蒂的全形。上面像花的子房,中間像花萼。下面下垂的像雌雄花蕊。
故,帝叫生物之主,興益之宗。
上古時期,帝,其實是對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一個境界之後的尊稱。
帝者,德合天地。即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與天地一樣並且和天地貫通且和諧的地步,這個人就稱之為帝。
這樣的人必然是所有人類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願意讓他來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引導教化大家。
於是所有人推舉他為最高管理者。
由於後來人們不再重道德,只重地位,於是“帝”的意義發生變化,由原來代表道德修養境界變為後來的地位象徵。
最後,古書作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帝,以前專指道德修養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也是最高管理者,可在皇帝一詞出現後,卻要作為“皇帝”的簡稱。
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麼?
“藏書閣中居然收藏有這等逆耳之言……”楊塵眸光悠悠,心中微沉。
以他現代的眼光來看,乾帝滅百國一統天下,修長城北拒蠻夷,鑿運河通達南北,確實稱得上德兼三皇,功蓋五帝。
但卻有些操之過急了。
近年,天下諸子百家,百國反乾勢力,蠢蠢欲動,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乾帝統御天下,威臨八方,大乾依舊是風平浪靜,井然有序。
“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古書翻到中間,楊塵一笑,果然有機緣,他在夾縫中翻到了一張古卷!
“這是什麼材質?既不是絲綢,也不是麻布,更不像紙,也不像皮。”
楊塵定眼細細一看,古捲上沒有什麼玄功妙法,只有一個故事和一個問題:
【儒聖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