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錘純粹講究個人手藝,以前的秘傳門徒都沒資格請澗主出手、全憑相互協作。
九成九的人正是敗在動錘上。
其實說失敗也不準確,只是硬度和韌性紛紛不達標,所以一律按失敗視之。
“本座只演示這一遍,接下來二人為一小組協作完成。”
“漿子冷卻20秒後出凹坑,錘面始終與砧子面保持水平,左右各揮擺一次是一組,持續八十組,然後換第二隻腳,重複揮擺動作八十組。”
“不同種類的鴉喙對應的動錘時間也不盡相同,針對鴉喙要以時間計而非次數,像大嘴我們通常要錘上十二分鐘左右。”
“為什麼會有左右這種不精準的概念,那是因為大嘴與大嘴的喙並非天生都是統一規格,存在零點幾的上下浮動。”
“力度控制在32磅,大約是一個正常男子的極限臂力。像這樣!”
喝!
別看諢祖弱不禁風,掄起腦袋大的方錘卻是毫不費力。
一錘落下,頓時火花四濺。
肉眼可見七分凝固狀態的漿子被砸薄了半公分。
除了起手速度有些慢之外,重錘下墜的頻率逐漸加快,不久便如瘋魔亂舞一般,卻始終不亂節奏。
叮!
隨著第八十組的最後一錘落定,漿子似乎到了極限、發出清脆哀鳴,這恰恰是最完美狀態的反饋。
方錘被丟給衛明,諢祖退居二線。
“你小子別光看熱鬧,這麼久想必也看懂了吧?”
衛明輕點頭,站到砧子前又飛速過了一遍要點,而後果斷動錘。
經歷過早期的七天強人計劃,衛明當時的臂力就達到了恐怖的35磅,比正常人整整多出3磅。
一路從極西之地走來,據他自己保守估計,此時臂力在38磅左右。
所以使起方錘來頗為得心應手。
期間諢祖不時出言提醒力度有誤,好在糾正後基本不影響結果。
正所謂熟能生巧,經過前四十組的經驗積累,衛明逐漸形成了肌肉記憶,每動一錘更加果決,也更有自信。
不時,隨著漿子清脆哀鳴,衛明的首次鐵匠嘗試宣告成功。
“別停!趁著手感一鼓作氣把喙錘完。”
如果說對鴉爪的動錘講究的是準度,那對鴉喙則是講究持久。
手感火熱的衛明即使錘到渾身麻木也依然沉浸其中,令諢祖驚訝的是這小子到目前竟只是滲出了薄薄一層細汗。
隨楊平體能訓練的成果於此刻體現,衛明一時竟喜歡上了這種打鐵的快感。
因為他發現落錘時底盤要穩,這剛好解決了長久以來練習脈羅軌跡時腿部姿勢不標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