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庸西北、西南兩處山地,魏軍在上方設立了營寨形成犄角之勢保護上庸城。
漢軍東征前鋒廖化此時正在督軍攻打西南魏寨,姜維故意派廖化只攻一處,並在中間設下伏兵,準備引誘西北山地上的魏軍前來救援。
圍城打援這一手他們已經許久沒有用了,但並不代表不會用。
東三郡地處巴山、漢水及南陽平原之間,多山地丘陵且林木茂密。若是採取正攻之法,遇到陳泰這樣擅守的將領就會很耗費時間。
無論如何姜維想要在冬季之前完成對東三郡的攻佔,現在時間正是夏末,與魏軍的決戰會在這個秋天進行。
伏兵由夏侯霸率領柳隱與趙廣二將佈置,姜維篤定陳泰病入膏肓,必不能親至前線督戰,此時多半留在上庸城中。
只要陳泰不在,魏軍之中應該無人能夠識破他們的伏兵,這一計若是成功,這兩座建立在山地上的魏軍橋頭堡便可一舉拿下。
廖化率軍將西南山地的魏寨團團圍住四面攻打。西南山地要比西北山地更為平緩,從半山到頂部的坡度不算太大,漢軍可以在半坡設定投石陣地向上方的魏寨拋射石彈,這也是姜維決定攻擊此處的原因。
魏軍在山寨之中苦苦堅守,營寨內遍地都是碎石和落矢。
守將試圖衝殺出去奪回半坡的陣地但未能奏效,於是營寨的情況更為危急。
圍攻數日之後,營中魏軍死傷過半,廖化軍隨時都可以攻入大門,但為了釣另一股魏軍的魚,他們故意拖延遲遲沒有結束戰鬥。
另一邊夏侯霸等人在山中埋伏了數日,終於等來了另一座寨子裡的魏軍。
西北山地上的魏軍倒也挺有義氣,見南邊的寨子被圍攻得急,竟然真的傾巢而出前來營救,三千人的隊伍在半道被伏兵攔頭斷尾斬腰一氣呵成,最終潰不成軍。
趙廣和柳隱親自上陣追殺,將這支潰敗的魏軍趕入山林,最後只放跑了數百人。
伏擊展開的同時,夏侯霸進兵拔去了空虛的魏軍營寨,點燃烽煙向廖化傳遞捷報。
廖化看到西北山頭上騰起濃煙,便知道己方的伏兵已經得手,當即不再放水,一舉拿下了南面的魏寨。
上庸城外的兩座要寨被破,魏軍失去了可以憑依的險要,只得悉數放棄外圍退入上庸城中。
陳泰抱病登城巡視防務,遙望遠山之上立起無數黑紅色的旗幟,心中憂憤交加,在下城時連連咳血。
此時距離回師救援洛陽才過了一年,比起那時候他顯得老態了許多,頭髮也白了大半。
國事艱難,君主含辱暴死,戰爭連年不斷,這種種煩絮已經快要將他壓垮。
如今的陳泰有如風中殘燭,他也很清楚自己時日無多,只希望像司馬孚一樣為大魏盡最後的綿薄之力,以恪守臣節。
漢軍行動很快,拔除兩山魏寨之後,廖化的前鋒不日便抵達上庸城下。
上庸城三面環水,不易圍攻,廖化派軍在南面和東面架設浮橋,然而突遇天降大雨,漢軍架設一半的浮橋被暴漲的河水沖垮數次。
姜維大軍駐紮西城,本欲在前鋒報捷之後進軍圍陳泰於上庸,但這場大雨同樣延阻了他的行動。
駐紮在西城和上庸之間的竹溪的夏侯霸為接應從水路運送的糧草,率軍北上佔領了已經被魏軍放棄的位於西漢水南岸的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