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姜維提出徹底討伐王渾殘部並收取涼州全境,不止劉禪臉上露出了驚訝之色,連一旁的胡濟也有些錯愕。
“大將軍,王渾殘部不過是疥蘚之疾,眼下魏軍主力調往東南平叛,長安必定空虛啊!”胡濟忍不住對姜維說道。
劉禪也奇怪地問道:“此前不是大將軍上書要趁虛取長安的嗎?怎麼如今又提起西邊的王渾了?”
姜維不慌不忙地解釋道:“陛下勿急,臣的話還沒有說完。王渾殘部西遁至今,臣亦派軍數次追剿,累次斬俘數百。從降者口中得知,其部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只需遣一偏將率五千人馬便可將其討平。”
胡濟思索道:“大將軍的意思,是派一支偏師去對付王渾,同時集中主力準備進攻長安嗎?”
“正是。”姜維點頭,“西涼之地廣袤且民風尚武,胡人擅長騎射,若能將其人招攬至麾下,重新打造昔日威名赫赫的西涼鐵騎也不在話下。王渾殘部人心離散,淪為匪類之後襲擾頻繁,不利於我大漢在涼州建立牢固統治,必須將其斬草除根。”
“既然大將軍認為只需要五千兵馬就足以討平王渾,那這件事朕就不過問了,請大將軍自行裁斷吧。”劉禪認為派五千人前往西涼剿滅王渾殘部是件無足輕重的小事,直接放權給姜維讓他隨心所欲去做就是了,沒必要再拿去朝廷上討論。
隨後君臣之間把話題從新轉移回到進軍關中之事上。
姜維對淮南的局勢關注密切,對軍事的敏感也讓他能夠從有限的情報中比其他人得出更多的資訊。
諸葛誕起兵之後並未像毋丘儉一樣迅速向北進攻,雖然他舉事時也打著勤王鋤奸的旗號,但所做的事情卻是鞏固以壽春城為核心的淮南防禦。
諸葛誕軍在外圍堅壁清野,在內線則圍繞壽春城廣築營壘,同時東吳軍隊也在長江南岸集結,準備過江支援諸葛誕。
對此姜維得出的結論是,諸葛誕打算把戰爭拖久、拖長,在這種情況下,魏軍倘若急於平叛迅猛進軍就落入了諸葛誕的圈套。
諸葛誕這麼做自然有他自己的算盤,他不是毋丘儉那樣耿直的魏室忠臣,雖然此次舉兵反叛蓄謀已久,但淮南軍的實力依舊無法單獨抗衡整個魏國。
像毋丘儉那樣主動進攻,一旦不能在對陣中取勝,就會落得迅速敗亡的下場。壽春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註定是一座容易受到圍攻的城池,諸葛誕也絕不放心把後方完全交給東吳軍隊而自己率嫡系北上與司馬昭拼個兩敗俱傷。
既然諸葛誕打算以守待變,那司馬昭一方也完全可以不急於進攻——如果曹髦能沉得住氣允許他們這麼做的話。
眼下看起來這是不可能的,諸葛誕舉兵之後曹魏全國都在進行戰爭動員,可想而知曹髦有多急不可耐想要解決掉諸葛誕。
但如果漢軍在這個時候發起對長安的攻勢,情況又將不同。
諸葛誕或許想要的就是漢軍在西面發起進攻,牽制魏軍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好讓他在淮南有機會做更多的事情。
“陛下,諸葛誕舉兵反叛確實是我等恢復長安的良機,不過這個機會還需要再等一等。”姜維向劉禪解釋道,“諸葛誕起兵之後只守不攻,如此一來敵軍也可以穩紮穩打不急於求戰,臣料司馬昭此時尚未真的將西面的兵馬撤走,長安洛陽的調動不過是故意放出風聲以試探我軍的意圖。”
“大將軍的意思是……”
“如果我軍現在立刻東進威脅長安,也許反倒會逼得曹髦和司馬昭放棄對付諸葛誕,集中力量先與我們決戰。”姜維說道,“比起去年北伐之前,我軍的實力雖然有進一步的增長,但要與魏軍在長安附近決戰仍顯勉強。”
胡濟附和姜維的意見,同樣說道:“我軍之弊在於糧草和攻堅,若魏軍準備充分,恐怕在攻到長安城下之前就要耗費很長時間和大量的兵力糧草。臣同意大將軍的看法,攻打長安不可急於求成,不如先等諸葛誕在淮南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