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有什麼可能?
完了!膽管損傷了!
這就是馮玲玲的第一反應,能夠漏出膽汁的就兩個部分,不是膽囊,那自然就是膽管了。
可是膽囊切除手術,可是萬萬不能切膽管的啊,膽管以後還要用的,這個患者才是三十七歲,這麼年輕的女性,你把人家膽管切了,你怎麼交代!
哪怕是馮玲玲這麼久,養氣功夫已經十足,可是現在還是瞬間汗就出來了。
心中存著幾分僥倖,又將紗布進入腹腔,蘸了蘸膽囊床,確實是有膽汁流出來。
還能怎麼辦,叫上級吧。
倒不是說,切到膽管之後,患者就完了,當肝膽外科醫生的,幾乎必然會遇到膽漏,只要膽總管通暢,引流通暢,那就沒問題,最起碼生命是不用擔心的。
可是如何讓膽總管通暢,如何在切了膽管之後,讓患者的損失降到最小,這方面,馮玲玲差的太遠了。
“給張主任打電話。”
巡臺護士也知道不對,趕忙打電話,可是電話接通之後,表示張學文也在手術中呢。
馮玲玲不敢耽擱,趕忙讓再給武小富打電話,她知道,武小富這會兒肯定沒有手術的。
武小富接到電話的時候,剛剛從於仕輔的辦公室裡出來沒幾分鐘,本來還準備繼續回去簽字的,此時也不敢耽擱,直接就到了手術室。
“咦!Luschka膽管!”
Luschka膽管?
馮玲玲恍然大悟,也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會這麼倒黴了。
Luschka膽管由1863年解剖學家 Luschka首先加以描述而得名,亦名膽囊肝管或膽囊床迷走小膽管,這在課本上很常見,誰第一個發現的,那就用誰的名字命名,不過,這些名詞伴隨的人物,基本都是上個世紀的了。
畢竟醫學發展到現在,從解剖結構來說,已經很少還有沒有被發現的了。
Luschka膽管是直接聯接膽囊和肝內膽管的管道,其膽囊開口處常位於膽囊體的中下部,肝內常匯入肝右葉後段,管徑差不多1~2mm,出現率其實不高不低的樣子,在5%~30%。
遇到Luschka膽管,如果在施行膽囊切除術中,將膽囊從肝窩膽囊床分離時,未能及時發現,而將其切斷,還對殘端未加以處理,就可能引起一系列的併發症。
比如說膽囊床膽汁溢位,術後沿引流管流出形成膽漏;
再比如說未置放引流管,可引起膽汁性腹膜炎;
或者是術後膽漏處理不當時,可引發肝下感染、膿腫形成;
同時由於 Luschka膽管常有小動脈伴行,如果一起被切斷,處理不當的情況下,比如說是電凝止血,術後血凝塊脫落或融解,可以造成出血。
所以,做膽囊切除手術的時候,一定要多幾分注意,一旦發現Luschka膽管,那就不能和普通的膽囊切除那樣處理了。
正確處理 Luschka膽管的方法是:先切開覆蓋膽囊壁的被膜後,用鈍力輕輕從肝窩膽囊床分離並拉開膽囊。
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如果拉開膽囊後,出現條索狀物,千萬不能任意切斷,應該先做兩端的結紮,然後再從中間切斷,這個時候殘端會回縮,後續也會自行癒合。
“如果在無意中已經先行切斷,那就要在溢位膽汁處找出殘端加以鉗夾結紮了,或者是連同周圍肝實質做“8”字縫合,這樣一來,大多都能防止膽漏的發生。”
武小富一邊說著,一邊進行著操作,沒錯,馮玲玲就是在這一步出現問題了,沒有做詳盡的解剖,沒有進行完全的分離,一刀下去,直接將Luschka膽管先行切斷了。
馮玲玲認真的看著,心情卻是低落的很,她真的是飄了啊,武小富都從不會小瞧任何一臺膽囊切除手術,她這還沒有出師呢,連武小富三成的功底都沒有,竟然就飄了,對於Luschka膽管,她可不是不知道的。
但是知道歸知道,她也不知道是運氣太好,還是運氣太差,竟然之前一直都沒有遇到過,然後到了今天,Luschka膽管真的出現,直接就給她上了人生最精彩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