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木炭燒製的這幾天裡,一座由青磚搭建,高約六丈,容積約30立方米的鍊鐵高爐,也在王明的指導下,在鐵桃堡東南區靠近城牆角的位置,拔地而起。
在明朝時,那鍊鐵的高爐,皆是用木頭匡圍,然後用鹽和泥砌成。這樣的高爐,每一爐約可以送入鐵礦石二千餘斤,然後需要用六個人拽拉爐扇風箱,等礦石冶煉成鐵後,便可以從爐腰孔內流出。
最終產出的鐵,則分生、熟兩種,出爐未炒為生,炒後為熟。生熟相和,煉成便是鋼鐵。
在《天工開物》之中,曾有介紹這種煉法,稱為雜煉生鍒法。
即鐵爐中生鐵與熟鐵混合在一起,火力到時,生鐵熔化,包裹和滲入熟鐵,生鐵多餘的炭素被缺少炭素的熟鐵所吸收,排擠出一些熟鐵所含的熔渣,生熟鐵都成為鋼鐵。
然後,工匠們再取出鍛造,反覆鍛打多次後,就成了質量較純的鋼鐵。
相比明朝那些容積最大隻有10立方米的鍊鐵高爐,這座高爐在戴升許旆以及一眾鐵匠看來,幾乎就是龐然大物。
王明為了安全起見,又對高爐附設的鼓風機,做出了重大改進,將摺疊皮革所製成的地風箱,改造成可拆卸的活動式推拉木箱鼓風機。
外形上,它有點象現代的活塞推拉器,上面有木製把手,可推拉鼓風。而且一旦發現有破損,因是可拆卸木質結構,可以很方便地立即更換破損部件。
接下來,王明又以全新的架構,建立了炒鐵爐。爐床底部中間凹陷,四周是拱形爐壁,下部為燃燒室,進風道在燃燒室底部
明代炒鐵爐,也就是《天工天物》上面所記載的那種開放式炒鐵爐,是一種完全用人力攪拌製作的裝置,爐形與一個水水缸類似,爐邊總有一位身強力壯的大漢,拿著根柳木棍做的炒鐵棒,揮汗如雨的來回攪動,使生鐵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鐵。此種方法,與當時的歐洲常用的,熟鐵入爐加溫滲碳煉成鋼的灌鋼法不同,被稱為炒鋼法。
接下來,便是順利出鐵。
一片火紅中,鐵水出爐,帶著大團的炭渣,鐵花四處飛濺,順著石槽,流入下方接鐵的鐵水塘。
眾多工匠,冒著酷熱,穿著厚衣服,手執持柳木棍,揮棍疾攪,即用這種原始而簡陋的滲炭法,炒成熟鐵。
待鐵鐵稍冷後,便在塘內斬劃成方塊,或揮椎打成圓形。
這種工藝相對簡單,王明亦未多加干涉,而是任由工匠們繼續試驗,而他本人,則是匆匆地回返了夔州。
因為從成都趕來的張獻忠特使,戶部尚書王國麟,已來到夔州,求見太子王明。
王國麟其實早有幾天就來了,只不過,王明去了鐵桃堡,正好將他晾在館驛之中。
在處理完了鐵桃堡中的一眾事項之後,王明才終於趕回夔州,
客廳中,王國麟伏跪於地,一臉恭敬的神情。
王明則是居高臨下,冷冷地看著他。
一時間,二人均不說話,場面甚是冷清。
這樣的局面,可以說是王明刻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