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明軍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2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了葡萄牙製造西洋火繩槍,從而開始加以仿造。
明朝仿製的火繩槍,皆稱鳥銃,這種說法,是因為這類火槍,可以輕易射落飛鳥而得名。
明人範景文撰寫的《師律》之中,就曾提到:“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這樣的鳥銃,又稱為鳥嘴銃,因其點火結構,在點火時如鳥嘴啄水,故有此名。
據《大明會典·火器》記載,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即公元1558年,仿製了第一批鳥銃,整整1萬支,裝備明軍使用。
這種鳥銃,從嘉靖年間,一直打造並使用到現在。
王明看到,戴升現在獻來之物,倒可算是這個時代中,鳥銃的典型模樣。
這種官方所制的鳥銃,其主要特點,便是以下幾點:
首先,是鳥銃銃管前端,安有準心,後部裝有照門,從而一齊構成了瞄準裝置。
其次,是鳥銃設計了彎形銃託,發射者可將臉部一側,貼近銃託瞄準射擊。
再次,是這種鳥銃,銃管比較長,其長度和口徑的比值約為50:1~70:1之間。之設計設計成這樣細長的銃管,是為了讓火藥在膛內得以燃燒充分,產生較大推力,讓彈丸出膛之後,獲得較大的初速,以至形成低伸彈道和較遠射程。
最後,則是鳥銃是用火繩作為火源,扣動扳機點火,不但火源不易熄滅,而且提高了發射速度,增強了殺傷威力。
王明將手中鳥銃端詳良久,問了戴升第一個問題。
“戴匠頭,象這樣的火槍,每人每月能生產多少?”
戴升一愣,立即回道:“稟殿下,若要完整打製這鳥銃,一個熟練匠人,可以一月打造一支。”
“什麼?一個月才能打造一支?!”
對於這堪比蝸牛的速度,王明十分吃驚,心下更是無語之至。
見王明這般驚訝,戴升急急解釋道:“殿下,你可知道,這鳥銃銃管,需得用精鐵製作,只有用精鐵製成的銃管,才能堅固耐用,射擊時才不會炸裂。此種精鐵若要煉製,卻是相當地費時費料,須得要用10斤粗鐵,才能煉出1斤啊。”
“啊,竟是這樣……”
一旁的許旆亦插放過來:“太子殿下,若就算精鐵煉製出來,在製作之時,要先用精鐵捲成一大一小的兩根鐵管,以大包小,使兩者緊密貼實,無用縫隙,然後再用鋼鑽內鑽,鑽成內壁光滑平直的銃管,方可使用。這鑽銃工藝,卻是須得十分精密細緻,每人每天費盡精神與體力,也只能鑽進1寸左右,大致一個月才能鑽成一支。所以我等所言,一人一月只能打造一支銃,絕非虛言誑騙,還望殿下明察。”
喜歡假太子逆襲南明請大家收藏:()假太子逆襲南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