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至少50!”
面對陳路的反問,穆里尼奧給出一個相當堅定的答案。
當然,這個答案不是他隨口胡謅,而是有一定市場資料作為依撐的。
畢竟想拿最高的分成比例,就理所應當的拿出最高的收視率份額。
而50,幾乎已經是近幾年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所能達到的天花板了。
或許會有人感到很奇怪,青龍國不是隻有三家免費電視臺嗎,如果節目的質量真的夠好的話,怎麼也不止才50的收視率吧?
但那是因為很多人對收視率的演算法並不瞭解。
事實上,收視率並不是計算同時段有多少人開啟了電視,當中又有多少人正在收看同一個節目,它的演算法,自有一套成規模的體系。
不是說6點鐘的時候,正好有100臺電視開啟,然後其中25臺正在收看《大風車》,那這個節目的收視率就是25。
這種演算法只是普通人的理解,電視臺是不會去按照這個資料來計算的。
電視臺的演算法,要稍微複雜一點兒,得考慮到城市節目覆蓋率、城市人口基數等各種問題。
通常他們只會在大城市進行取樣,然後根據取樣的比例來估算這一數值,而不是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統一的資料收集。
事實上,電視臺也沒有能力做這樣的資料收集,因為很多山村偏遠地區,根本就不可能採集到資料。
而且當中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網路播放渠道對正常的電視觀眾的“掠奪”。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很多年輕人也開始逐漸習慣在網上收看各種電視節目,因為這樣更自由,不用受到時間的限制,也不用擔心會錯過自己喜歡的節目。
二十幾年前,那時候網路覆蓋率還很低,很多人想看電視,就必須得準點守候在電視機面前,然後才能看到自己心儀的節目。
這時候統計的收視率,當然更準確,而且資料也更漂亮。
但現在,更多年輕人根本不會準時守候在電視機面前,只為等著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開播,他們更願意晚上的時候一個人縮在被窩裡,開啟手機,透過網路影片平臺觀看喜歡的節目,這樣既暖和,又自由。
這種觀看方式,當然會對電視臺的收視率有影響,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二十幾年前,《沃利一家人》的收視率能達到80以上,可是現在,只要超過50就已經是頂級綜藝的原因。
穆里尼奧的要求,可謂非常苛刻,對《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也可謂是非常看好。
但托馬斯.沃利卻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那可是50的收視率啊!
就算把當年的《沃利一家人》放到這個時候來播出,也不一定能達到這個標準。
因為《沃利一家人》播出的年代,電視節目畢竟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綜藝節目也不像現在一樣百花盛放,多姿多彩。
那時候的電視節目相對較少,綜藝節目更是寥寥無幾,沒有等量級的對手,這才是《沃利一家人》為什麼會已釋出就火遍了整個青龍國的原因。
如果把這檔綜藝放到如今競爭更加劇烈的時代,它還能不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實際上根本沒人能打包票。
所以托馬斯.沃利覺得,穆里尼奧這根本是在刻意為難,他就不想讓《爸爸去哪兒》拿到最高的分成比例!
不過好在托馬斯一開始也沒想過要拿到最高的分成比例,因為他很清楚,沃利家族除了《沃利一家人》之外,在綜藝節目的領域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優勢。
他們沒有頂尖的綜藝策劃能力,沒有特別具備綜藝感的家庭成員,沒有一個能適應各種型別綜藝節目的拍攝團隊,甚至都沒有在其他型別的綜藝節目中成功的經驗!
要想憑著一個新節目的策劃案,就拿到最好的資源,這有點兒太高估沃利家族的影響力了。
所以他一開始打的主意就是漫天要價,落地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