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繹參加了《臥虎藏龍》的首映式。
他在其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出場時間只有三十秒,兩句臺詞,不仔細看觀眾可能根本就認不出來。
在兩個小時的片長裡,為了突出主演的劇情,配角的戲份被大幅的刪減。
即便是張國粒也只保留了五分鐘的鏡頭。
李桉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觀眾的目光集中在主角身上,剪掉旁枝散葉,讓劇情更為緊湊和連貫,一氣呵成。
不過這麼做造成配角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人物不夠豐滿。
觀眾會覺得這個故事有所欠缺,尤其是看過原著小說的讀者。
林子軒已經讓人著手剪輯三個小時版本的《臥虎藏龍》,增加配角的戲份,把故事講的更為完整。
這是為後續錄影帶和光碟準備的版本,叫做加長版或者完整版。
另外還有一個版本是為奧斯卡頒獎典禮後準備的,叫做重映版。
每個版本的故事大同小異,會增加原版裡沒有的劇情片段,讓影片的價值最大化,這是電影公司常用的手段。
十年後還能推出《臥虎藏龍》的修復版,利用觀眾的懷舊情結賺錢。
張嘉繹沒覺得遺憾,能參與這種大製作就很好了。
看完《臥虎藏龍》,他有了和馮曉剛一樣的疑惑,這片子怎麼會在戛納受到歡迎的,老外真那麼喜歡看麼?
他剛才私下問過徐晶蕾這個問題。
“我也弄不清楚,不過的確是真的,戛納的觀眾特別熱情,看完電影后鼓掌了好幾分鐘,興奮的不行。”徐晶蕾描述道,“還有記者說這是他看過的最浪漫的東方電影。”
張嘉繹覺得這可能就是東西方觀眾的區別。
帶有這種疑惑的人還有很多,華國電影人一直再說要走出去,但怎麼走出去,怎麼和好萊塢商業大片抗衡,心裡都沒譜。
依靠文藝片抗衡好萊塢大片的路子走不通。
就算是張億謀的文藝片也不行,拿獎張億謀沒問題,但最終看得還是票房。
馮曉剛帶動了國內低成本商業喜劇片的熱潮,讓大家以為找到了新路子,至少在國內的票房不錯。
然而,看看《大腕的葬禮》在北美的遭遇就知道,走出去並不容易。
李桉的《臥虎藏龍》是一種新嘗試,令人期待。
只是,看完電影,他們心裡不免打鼓,這種電影會是國產電影的新出路麼?
張嘉繹回到自己的住處,他在京城買了一套房子,加上裝修花了四十多萬,就是普通的兩室一廳。
這兩年他演了幾部戲,進入了一線演員的行列,手頭寬裕不少。
不管怎麼說,總算是有個窩了,租房子住會有一種漂泊感,心裡定不下來,不如住在自己的房子裡踏實。
張嘉繹脫掉身上的西服,掛在衣櫃裡。
這是參加各種典禮的服裝,男演員在這一點上比女演員簡單,一套西裝能應付各種場合,不像女演員要準備無數套禮服。
他給自己倒了杯茶,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休息。
茶几上放著一個翻開的劇本,上面被用鉛筆寫寫畫畫,記錄了心得體會。
這是一部有關醫生題材的劇集。
講述了一家醫院裡幾位醫生的故事,牽涉到看病難、醫患矛盾、號販子、醫院和藥廠的利益輸送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