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從相識、相愛、相斥、相離、相信,以至到最後再次相聚,這當中充滿了溝溝坎坎、恩恩怨怨、磕磕絆絆,和現實中的男女差不多。
正因為真實,才能引起共鳴。
林子軒把這些計劃和安排整理出來,然後向製片部的主任張建功彙報工作,這是正常的流程,他不能直接向李虹彙報,那就屬於越級了。
當然,他可以私下和李虹說,不過該走的流程一定要走,否則就有架空領導的嫌疑。
在單位做事就是這樣,要注意到方方面面的事情,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
張建功原本在市委宣傳部門工作,熟悉國家政策,他認為電視劇和電影同樣起到宣傳的作用,和廣播報紙沒什麼區別。
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要具有教育意義。
這麼說很有道理,以電影為例,都說好萊塢是個自由開放的地方,可以拍攝自己想拍的電影,但那些真正的美國大片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美國人拯救世界。
在影片中,美國軍隊大多是正面形象,英勇無敵,不畏犧牲。
這其實就是一種政治宣傳,所以說,影視劇除了藝術和商業的屬性外,還有宣傳的作用。
來到藝術中心,張建功沒有一來就瞎指揮,而是一直在觀察,瞭解情況,做摸底的工作。
他發現製作部門的人都很年輕,很少有超過四十歲的,有種朝氣蓬勃的力量,其中的核心人物林子軒不到二十六歲,參加工作只有兩年半的時間。
張建功剛知道林子軒是李虹女婿的時候以為李虹是任人唯親,把這麼重要的工作崗位交給一個小年輕,這不是胡鬧麼?
那時候林子軒還在美國,不知道自己被惦記上了。
張建功後來瞭解了林子軒情況,雖然認可了林子軒的能力,但還是覺得年輕人容易衝動,做事情不多加考慮,需要有人來把把關。
他在辦公室聽了林子軒的彙報,沒有提明年的計劃,反而說起了另一件事。
“我看了《海馬歌舞廳》那個本子,內容有些消極負面,播出的時候怕是影響不好,我寫了幾條建議,你們參考一下。”張建功沉穩道。
這個林子軒倒是知道,《海馬歌舞廳》,看名字就知道是發生在歌舞廳的事兒。
這時候的歌舞廳都比較混亂,會發生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這個故事又是走的《編輯部的故事》的路子,批判現實,諷刺時事。
年輕人容易接受,老年人看著可能就有點亂七八糟了。
當初《編輯部的故事》差一點被禁播,這次更要注意才行,不是每一次都能讓國家領導人出面解決。
“那行,我轉告他們一聲,讓他們在後期製作的時候修改好,爭取透過審查,別出問題。”林子軒接過張建功遞來的修改意見,認真說道。
張建功點點頭,對林子軒的態度表示認可。
林子軒離開,這是他和老同志之間的第一次磨合,人與人的相處就是個不斷磨合的過程。(未完待續。)
喜歡文藝生活請大家收藏:()文藝生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